历史的情怀
回首北戴河会议
回首北戴河会议,黎磊石院士拥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那个年代,百废待举,国内肾脏病学基础十分薄弱,很多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尚未有明确的共识或标准,这已引起中国肾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中华医学会长时间的酝酿和中华内科杂志的悉心联络,1977年,四十多位来自各个医学领域的中西医专家,成人、儿科大夫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汇聚一堂,在北戴河召开了关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初步方案座谈会。
会议结束的前夜,作为大会学术秘书的黎磊石教授通宵未眠,写出了三万字的草案,经大会讨论通过后,这些文字成为我国肾小球疾病诊疗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更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北戴河会议召开后不久的1980年,中华肾脏病学会宣布成立。随后,国内的各大医院开始陆续开始建立肾脏病专业。
厚重的回音
中国肾脏病发展之路
北戴河会议召开后,我国逐渐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血液净化,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水、电解质,老年肾脏病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肾活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是中国老一代肾脏病学者值得骄傲的地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肾脏病研究者就已经意识到,活检是提高肾小球疾病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那个年代,活检的安全性却受到颇多质疑。许多患者对出血、血肿等不良反应过分害怕,拒绝进行肾脏活检。黎磊石院士率先进行了技术创新,创造了斜角进针快速肾活检方法,减少了患者在活检中的出血率,提高了患者的肾活检率。此后,黎磊石院士还举办了大型的肾活检全国座谈会,并连续7次组织专业学习班,将肾活检技术在全国推广普及。
如今,中国的肾活检临床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每年的国际学术大会上,庞大的临床肾活检研究样本常令国外同行瞠目结舌,中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开展肾活检最多的国度。
坚实的步伐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天,中国肾脏病学科迈向国际的脚步日益坚实,正在为走向学术大国夯实基础。但是黎磊石院士告诫后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年轻的学者更需要弘扬北戴河会议所体现的百花齐放、虚心进取的学术精神。当年求实的学术氛围和打破学科边界的治学精神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温故而知新,我们相信经过一代代年轻后辈的不断努力,中国肾脏病学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黎院士对肾脏病学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总是倾注着巨大的心血,他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学术的大敌是浮躁,忍得住寂寞潜心钻研方可成大器。他也常提醒年轻医生,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需要良好的技术素养,更需要对每一位患者心存同情与关爱。对黎院士的这种治学严谨的精神,学生们时常感慨:我们从黎老的身上学会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执著的信念。
不崇洋、不唯书、只求实
院士研究之路
雷公藤是一种没被载入《本草纲目》的草本植物,民间多用于制造杀虫剂。1982年,黎磊石无意间发现,一个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的患者,合并的蛋白尿在治疗后消失了。黎磊石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现象,通过大胆的猜测和科学的证实,在数千次潜心研究后,雷公藤这种并不起眼的草药,首次被黎磊石运用于肾炎的临床治疗,并很快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依稀记得当初党和政府征询黎磊石院士的意见,重新为他筹建实验室前,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需要大量的雷公藤。于是,当年,新的实验室门前堆起了整整5吨草药。
从最初从事血吸虫病的诊断研究,继而转向陌生的肾脏学科领域,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难怪有人感叹,与其说是黎老选择投身肾脏病事业,不如说是中国的肾脏病事业选择了黎老。
如今,83岁高龄的黎磊石院士的内心始终充溢着中国肾脏病事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对于曾经的荣誉,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而过。唯有墙上的九字匾额默默讲述他的人生哲理:不崇洋,不为书,只为实。治学就是要为民族做贡献,不拘泥于书本知识,拥有科学探索精神。
第一届中华肾脏病学会的工作回顾及总结中国的呐喊,领衔国际交流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总结回顾第一届中华肾脏学会的工作,黎磊石院士打开了记忆之门:1980年12月,中华医学会在广州举行全国内科学术大会,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肾脏病学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肾脏病学会常务委员包括:主任委员王叔咸,第一副主任委员李仕梅,副主任委员邱传禄、黎磊石,常务委员有方国祥、毕增祺(兼秘书)、杜学海(兼秘书)、陈梅芳、周惠英、钱桐荪、董德长。1982年5月又经大会补选了儿科教授王宝琳为常委。
1982年5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首届专题学术会议,并且首次邀请外国肾脏病专家前来参会。为了提高肾脏病的诊断水平,1983年9月,由《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主办,在青岛召开了肾小球疾病活检诊断专题座谈会。1985年,《中华肾脏病杂志》成功发行,我国肾脏病界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
最令黎磊石院士难忘的,是刚诞生不久的中国肾脏病学科在这个时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1983年2月,黎磊石教授和董德长教授应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二届亚太肾脏病学术会议,这是我国肾脏病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的首次亮相,他们共同为中国肾脏病学科的长期国际交流搭建了桥梁。
为了让国际肾脏病同仁了解成长中的中国肾脏病学术界,黎磊石院士曾用2000美元创造一个传奇神话。1987年,黎磊石教授向科协借款2000美元,借着国际肾脏病学会在英国召开学术研讨会期间,以人均不足10美元的预算,在伦敦的一间中国餐馆举办了一场224位国外一流专家出席的招待会,向与会的专家介绍了中国肾脏病学的近况。
耐心的付出终于赢来了收获的喜悦,漫长的积淀终于等到了厚积薄发的一天。1990年,中国肾脏病学会发出了在国际舞台的第一声呐喊。第四届亚洲太平洋肾脏病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北京召开,近千位国际权威专家出席会议。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幕:中国学者第一次骄傲地向国际同仁展示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和临床数据。此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肾脏病学会还曾陆续接待国际肾脏病学会(ISN)访华团。从此以后,中国肾脏病学界进入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全新发展时期。
值得骄傲
中国肾脏病专科医生现在已达七千余人,遍布全国一千五百余家医院,中华肾脏病学分会每年召开高水平的学术年会;同时,黎磊石院士倡议并组织召开的“南京肾小球疾病高端论坛”,瞄准世界前沿进展,与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合作,每年吸引数十名国际知名专家到会交流讲学;如今每年有数百位中国肾脏病医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在国际医学刊物的论文逐年增加。作为中国肾脏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黎磊石院士热切的期望年轻一代的肾脏科医生能担当起振兴中华肾脏病学的重任,追求真理,成为真正的医学科学家。(作者:崔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