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论坛
2010年12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在他乡

健康报:过去的一年,你幸福吗?

    “热爱每天做的工作、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财政安全、良好的身体状态、为社区及社会做贡献的自豪及骄傲感”,这是被国外学者概括的有关幸福定义的5个要素。这里,我们不妨对照这5个要素,轻声地问一句我们的医务人员——

    “请你想象一下,在你面前有一个11层的梯子,最下边为0,最上边为10。梯子顶层代表你最好的生活,最下边代表你最差的生活。根据你个人的体验,你认为你目前的生活处于哪一个阶梯?A、≥7;B、4~7;C、≤4。”

    在不久前由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康复•生命新知》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生命新知 对话大家”首届医教研高端论坛上,当主持人向与会者提出做一个关于幸福指数的小测试时,现场的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参会的医生纷纷按下手中的投票器,很快大屏幕上显示A、B、C的选择分别是19.05%、64.29%、16.67%。

    “根据您的预测,您5年后的生活会处于哪一阶梯?A、≥8;B、4~8;C、≤4”,这一次,医生们对A、B、C的选择分别是18.64%、72.88%、8.47%。

医生们对现实的感觉和今后的预期不是很好

    以助人为业的医生,其身心状态不仅关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乎患者安危、医疗质量。但现场测试的结果显示,医生对现实的感觉和今后的预期不是很好。而接下来的现场调查也再次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认为自己得到了良好休息的医生有41.82%,认为自己被尊敬对待的54.55%,经常微笑及大笑的47.27%,学有兴趣东西的38.18%,干有趣事情的47.27%,无躯体疼痛的27%,无焦虑的20%,无沮丧的18.18%,感觉压力不大的14.55%,无愤怒的16.36%。

    据主持人介绍,“手牵手博客”曾对全国7242名肾病科医生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过调查。调查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个级别。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满意”的仅有1%,选择“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医生加起来超过了80%。其中,“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医疗环境差”是被认为对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曾经为人敬慕的医学世家正在逐渐消失

    职业满意度的低落直接影响到医生对子女从医的态度,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曾经为人敬慕的医学世家正在逐渐消失。“你愿意让你的子女当医生吗”?面对这个问题,现场的医生同样用投票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选择愿意的36.11%,不愿意的50%,不确定的13.89%。“那么,您的子女自己是否愿意做医生呢”?选择愿意的22%,不愿意的58.82%,不确定的19.61%。“您的子女学习和工作现状如何”?选择“已学医或已从医”的25%;选择“不学医或未从医”的41.67%;选择“未成年,打算学医”的8.3%;选择“未成年,不打算学医”的25.06%。

    中国医师协会曾于2004年和2009年分别就中国医生对子女学医的态度进行过调查。调查发现,医生不愿意让子女学医的比例从2004年的53%上升至2009年的62%。

    论坛上,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所长倪泉兴教授说:“我的子女都在学医,是我让他们学的。但我所在科室里有近90%的医务人员不愿意孩子从医。主要原因是医疗环境恶化,医生地位受到挑战,不能得到应有的尊敬,还常常要面临挨打的危险。”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教授没有让女儿学医,他的原则是,“是男孩就让他学医,女孩则不希望她从医”。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医护人员动辄被打的环境中,我不能看到女孩子受到侮辱”。

    电视剧《医者仁心》在央视播出后,很多医护人员对剧中展现的真实的医疗处境深表认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的一位医生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请大家留意一下,现在还有多少医务人员的后代从医呢?因为从医太苦太累了,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一直庆幸当初没让孩子学医。他现在的工作岗位,没有夜班,没有无休止的制度约束,没有不良积分档案,没有司空见惯的大大小小的处罚,更没有来自于服务对象的不理解和纠缠。他无须胆战心惊地工作,无须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更无须担心随时可能站在被告席上。这不就是我们都渴盼的生活质量吗?”

#p#副标题#e#

医疗环境早已不再是无染的“纯净水”

    一位医生曾对记者说,医生的职业幸福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诊疗中。这位医生的观点事实上也在许多医学前辈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出席这次论坛的有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我国整复外科和显微外科开拓者之一的张涤生院士、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院士、世界第一例再造手的创造者于仲嘉教授等医学大家。他们在谈到自己的临床、科研、教育生涯时,都提到了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就是一门心思地要为患者解决问题。“眼里只有医学,心里只有病人”。这使他们在漫长而艰难的医学道路上不彷徨、不游移,在为患者倾心竭力付出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当一名医生的深深的幸福。

    然而,时代的巨变,使得医疗环境早已不再是无染的“纯净水”。相比于医界前辈,今天的年轻医生要面对更加复杂多元的利益格局,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在环境的作用下也在悄然发生着偏移。论坛上,吴孟超院士说,他曾经和一些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医生聊天。他问年轻人对自己今后有什么希望,有人这样回答:“房子、车子、老婆。”他不甘心,继续问:“还有呢?”“没有了。”吴孟超院士感慨地说:“时代在发展,但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质没有变。如何为患者解决问题,如何在学术、科研上求得发展,这才是年轻人最值得考虑的!”

    “医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接受了多年的医学教育,是否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教授说。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也许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回到医学的源头,重拾人文,重拾信仰,静心品味职业的幸福、生命的意义。

全社会应正确定位医学,还医生应有的职业尊严

    在美国学者汤姆•拉思(Tom Rath)及吉姆•哈特(Jim Harther)眼里,幸福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在起作用。在他们合著的新书《WELLBEING》(中译本《你的幸福可以测量》)里,幸福的定义被归结为5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热爱每天做的工作、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财政安全、良好的身体状态、为社区及社会做贡献的自豪及骄傲感。在以往的调查中,66%的被调查者在以上某个方面做得不错,但在5个方面都做得满意的仅有7%的比例。事实上,只有设法关注5个要素的平衡发展,才能臻达人生的幸福。

    对于今天的医生群体来说,这5个因素是否能在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中得到平衡发展,与医生个体的价值选择、人文素养有关,也与医生群体所置身的医疗环境有关。论坛上,大家呼吁,全社会应正确定位医学、定位医生,还医生应有的职业尊严。各级管理者要把为医务人员营造一个风朗气清的执业环境当做自己的责任。医改应该努力让医生合理地、有尊严地获得收入,让医生尽快走出左顾右盼、进退两难的纠结状态,心无旁骛地做一名内心安宁的助人者。

(健康报 孟小捷)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