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论坛
2010年12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在他乡

医学临床:精深广博回归 提高医学水平

    无论科研还是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临床,所以临床工作是整个医疗体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前面大家对我国的教育和科研进行了很好的研讨,那么我们的临床工作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 2010年12月19日,作为《对话大家》的第三个话题,大家就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研讨。

话题

1、目前中国医院临床工作分科太细,这就带来一种现象:比如有些普外科医师不敢做肾脏手术,胸外科医师不会做腹部手术;这与以前的大医学或者全科医学相去甚远,也不利于对疾病的全面诊治,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分科现状?

    细分科是一个趋势,到底好不好,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理解?如果是社区医生,那应该科科都懂,样样都会;如果对于一个大医院来说,细分科是必要的,只有细分科才能更多的积累病例,积累经验,使医术更加精湛。但目前细分科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医生知识面狭窄,原因和我们的医学教育有关。如吴孟超院士所说,他自己接受的是德国式教育,读完5年本科后,实习1年,进行各科轮转。然后当5年住院医生,仍然是各科轮转,接着当住院总医生,后来成为主治医生,再接受5年的培训,最后才成为专科医生。从吴老所受的医学教育可以看出,专科是在拥有扎实而全面的医学基础之上的“专”,用吴老的话说,就是“精通专科,还能把握全局”。而我们现在有些医学生刚毕业,就开始专科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医学整体认识差。所以,也只有良好的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科医生。

    从现场投票结果也可以看出,只有10.71%的人选择B项,说明绝大部分医生支持细分科,同时60.71%的人选择C项,说明大家也认识到细分科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专科间沟通来解决。解决什么,我想就是解决专科诊治病人可能不够“整体”的问题,如院内会诊就是专科间合作、沟通的一种常见方式。

2、我国目前的随机对照试验大多都是比较药效学研究,但实际上临床使用的都是治疗方案,因此疗效学比较也许更有临床指导意义,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重视循证医学,因为随机对照试验是循证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我们也重视随机对照试验。我国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从2004年起,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那么这些试验质量有没有问题呢?有学者统计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9年到2008年共发表的1880篇临床研究,其中只有0.21%来自中国大陆;有学者对中国自然知识基础数据库收纳的关于20种常见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发现仅有7%的研究符合方法学1。那么,这些临床试验是否有指导临床的价值呢?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种疾病,患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共病、疾病严重程度等,而目前的随机对照试验大多都是药物与安慰剂,或者是一种药与另一种药之间的疗效对比,把所有患者等同看待,对患者个性化的特点考虑较少。比较疗效学研究(comparative-effectiveness research,CER)是治疗方案之间的对比,目的是要告诉医生最适合患者自身特点的治疗方案,即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共病等将患者划分为不同子组(sub group)来研究,因为有些人群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也许与该疾病的常规疗法不同,这样也就能使研究更接近于真实世界(real world)。除此之外,比较疗效学研究可以把一些占用医疗资源的无效、低效药物及治疗方案清除出去,最大效率地使用医疗资源,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最终减少医疗花费。因此,美国总统Obama从其经济刺激计划资金中拿出11亿美元,启动100个疾病的比较疗效学研究,旨在改善美国临床合理用药状况,为降低全民医保费用提供依据。可喜的是风湿科和肾内科疾病也被纳入此次研究范围。

3、转化医学:医生的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临床应用,造福患者?

    戴尅戎院士在多种场合提出建议:“我们需要回过头来仔细审视一下我们做过的研究,把本单位最近5年~10年里发表的文章理一理,其中哪些是有应用前景的,应马上就深入挖掘、设法付诸实践。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只重视那些对临床有意义的、马上就能应用的研究,原本支持基础研究的政策不能变,只是与此同时必须投入足够经费与人力,而且要有配套政策措施来支持转化研究,否则那些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不就白白浪费了吗?”他实际上谈的就是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是国内外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理解转化医学?作为临床医生,转化医学主要是从临床到基础,基础到临床。研究出来的成果必须应用于临床,让病人受益;临床上发现问题,要回到基础研究,根据基础研究的结果,再应用于临床,解决临床问题,服务患者。吴老的研究历程就很有代表性。那个时候是大跃进,提出口号称要敢于超美,医学界组织了很多研究小组,由于当时国内肝脏外科非常落后,所以吴老选择向它进军,组建肝脏外科研究小组。小组由3人组成,从哪儿开始着手,大家讨论之后,决定从基础做起,当时肝脏解剖只有一个大概,研究得并不深入,于是他们通过对200多例尸体的解剖,搞清楚了中国人肝脏解剖的“五叶四段”,研究结果还发表在国外杂志上。之后他们把解剖结果应用于临床,按照“五叶四段”手术第一例就成功了。随后他们在手术中遇到了“出血问题”,如何止血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国际上有一种阻断肝门法,即为了延长手术时间,把病人麻醉之后泡在冰水里,待体温降到35度以下再开刀,肝门就可以阻断1个小时以上。但这种“泡冰水法”并不好,作为军医,尤其是在战场上不可行,研究小组经过讨论,提出使用间歇肝门阻断法止血,这种方法是否可行,要先做动物试验验证。他们拿狗做试验,结果令人振奋,不用降温,就在常温下间歇阻断肝门20分钟是可行的。之后把这一方法用于临床,也获得了成功,到现在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仍在使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又发现手术并发症很多,面对这一临床问题,该怎么办?研究小组又开始做动物试验,发现术后5到7天,是并发症发生最多的时间段,如果手术做得好,做得彻底,并发症就不会发生。之后把这个结论用于临床,病人并发症减少。以后在临床工作中还出现过一系列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也就是临床到基础,基础到临床,所以肝脏外科发展得快。吴老的研究历程是转化医学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转化医学,并学到转化医学的方法。

    我国的转化医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者做研究、写论文,是为了发SCI,为了评职称,有太多功利性的东西,所以很难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另外,我国SFDA的审批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个新药,没个5年10年不可能得到SFDA的许可。在骨科,有好的生物材料出来,要得到临床应用,路很漫长。其实很多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因为体制问题,渠道不畅,可以说我们国家70%到80%的成果都没有转化。所以有些专家说要把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要加快转化医学的发展,我们的医药监管部门应该改革。

(作者:陈照奇)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