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论坛
2010年12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在他乡

医学教育:温故知新探索 培养合格医生

话题

1、与过去相比,您认为目前的医学教育总体水平及医学生的学习精神如何?

投票结果

    56.14%的投票者认为医学教育水平有所下降,89.35%的人认为医学生的学习精神有所懈怠,不如从前。

嘉宾发言——

    张涤生院士:整体来说,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最近,卫生部决定医疗改革,上海市已经公布了住院医生的培养规范,这会对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有所帮助,期待着早日实行。在医学教育方面,学制分为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不等,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以后,拿到的都是博士、硕士等高学位,但到了临床上,却不能胜任,换句话说:医学教育和临床产生了脱节,这是值得思索如何去解决的问题。

    倪泉兴教授:关于医学教育的水平,我认为整体来说还是有所提高,因为现在医学的发展很快,学生们在医学院里学习的内容远远超过了我们在做学生时所学到的东西。但是从学习精神来说,的确有一部分人没有以前那么刻苦。记得我们读书时,同学们很早就要去教室里“抢”自习位子,去晚了就没有座位;现在当然可能都不需要抢位子了,学生们拿着一台电脑就可以看很多材料了,但总体的学习精神还是有所下降,我觉得这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现在都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很多毕业班的医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去好好实习,都在想着找工作,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主持人:倪教授提出了与调查结果不尽一致的观点,他认为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以前相比还是有所提高,主要是从学习的知识点上面。当然,我们也觉得,现在的医学教育从硬件水平上也是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许是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因素。

    张奉春教授:我同意倪教授和主持人的想法,因为从知识面来讲,医学教育的水平应该是有所提高的。同时,也因为硬件上的进步,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传播途径,知识传播得很快。但还是有些地方在下降,这一点我觉得是“人文”。我认为,医学教育,不仅仅是要教学生们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要教育人文精神。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医疗教育中提到的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够。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医学生都要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其实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有医疗技术,而没有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就不是一个好医生。因此,我觉得今后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观点总结

    整体来说,目前的医疗教育水平较从前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医学的发展,学习的内容在增加,同时也因为硬件技术的提高,传播途径的增多。然而,医学生的学习精神较以前有所懈怠,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也与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有关。随着首先在上海市试点进行的住院医师培训机制的实施,有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

#p#副标题#e#

2、随着高校扩招,入学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学校招收了大批医学专业的学生, 师资、教学设备和质量是否跟得上扩招的力度。能够确保所有学生都获得足够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么?

    主持人:在进入第二个讨论话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背景资料,《柳叶刀》杂志(《Lancet》2010;375:1502-1503)近期刊登了一篇文章(《Reform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第一作者是美国中国医学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主任徐东,文中提到:中国目前共有医学院校159所,医学生约170万人,在2008年有40万应届医学毕业生。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如图)也显示:中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7.04万上升到了2008年的39.60万,增长了4.63倍,而相应的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人数仅增加了1.34倍(1997年3.76万 vs 2008年8.78万)。

    医学教育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师资力量,还需要各种教学器材(包括解剖标本)和实习的机会,否则就无法保证临床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胜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美国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我国不同,但从医学教育增长的幅度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发表在《美国医学会会刊》杂志上(JAMA 2010;304:1247-1254)的一篇文章(《Medical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2010》)中提到了美国近十年来医学院校的规模与招生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医学院新生整体入学人数只增加了12.7%,平均每所医学院的招生人数也只增长了9.8%。

    那么,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究竟是扩招的问题?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制约?请各位嘉宾发表您的观点。

    张宝仁教授: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更多的医生来为人民服务,但不能盲目成立医学院校,没有条件的就不能硬上。在医学生的培养体制上,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要所有的医学院都培养博士、硕士,而是要分开层次,基层非常需要的医生,博士、硕士不肯去,去了也觉得没有用武之地。政府要考虑这其中存在的医学教育的导向问题。

与会嘉宾发言——

    王轶教授(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甘肃省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我经常下乡,看到的现状是:县乡两级的群众非常缺医少药,但是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不肯去基层就业,几乎所有人都想进大城市、大医院。这确实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基层的工作环境、医疗条件、政策以及工作待遇等客观因素,限制了医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热情。医学院确实存在扩招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对医学教育的定位问题。

    李小峰教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山西省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我非常赞同刚才王教授的观点,我们国家的医生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目前的问题是,高学历的医学生不肯去基层,而基层又缺少真正实用的医生,这是一个矛盾,也是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医学教育应该是宝塔尖式的教育,博士最少,其次是硕士,本科生最多,定位不同,分工也不同,各做各的工作。国家可以定向培养一些农民的子女来读医学院,由政府承担教育费用,毕业后直接去基层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学历不用太高,专科即可。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基层医生不足的问题。

观点总结

    与会嘉宾认为,我国的医疗教育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医疗教育的改革要符合医疗改革的现状,制订更加合理的培养体制。一方面,继续做好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为解决疑难杂症做出探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更多的基层卫生工作者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满足社区医疗的需求,全民共享卫生保健。

#p#副标题#e#

3、“医学世家”在逐渐消失,为什么医生的子女不愿意当医生?

投票结果

    50%的医生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学医;58.82%的医生子女不愿意学医;25%的医生子女已经成年且已从医;41.8%的子女已经成年,不学医;25%的医生子女未成年,不打算学医。

嘉宾发言——

    倪泉兴教授:我自己的子女学医,但我科室里95%的医生子女都不学医。我的子女们学医主要是我的干预,我要求他们学医。同事们的子女不肯学医,受到的影响有很多,主要是目前医疗环境的问题,医生的社会地位受到了挑战。医生本来是一个值得大家尊重的职业,但现在并不被尊重。在我们的工作中,“医闹”现象时有耳闻,医生挨打的、挨骂的现象都屡见不鲜。另外就是待遇问题,我的儿子当年以高分进了医学院,他的同学分数比他低很多,进了其他专业,现在两个人的待遇截然不同。我儿子的收入比他的同学低很多,别人买了房子和车子,他却买不起,他就责怪我当年不该让他学医。医生的待遇偏低,这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同事的子女们不肯学医,也是类似情况。

    陈世益教授:我的儿子也在学医,我也知道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待遇不高,但是做医生有一种崇高感。我相信,若干年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自己的努力,他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专家,还是能够得到社会的好的认可,得到尊重,所以我看得可能比较远一点。如果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医生不愿意让子女学医,可能与他们本身漫长的学医经历、很低的收入和从医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有关。所以我想更重要的是要呼吁社会对医生的认识,现在中央电视台所播放的《医者仁心》和作家六六写的《心术》就很好,我希望《康复•生命新知》这本杂志能够成为医生跟社会大众、跟政府官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医生发出声音。

    倪泉兴教授:我还要补充一点:希望都是好的学生来学医,而不是调剂来的学生,他本来就不想学医,调剂过来以后,也不会安心做医生。

    陈世益教授:这一点很值得欣慰的是,前阵子我听到大学的校长说:现在有一些高素质、高分数的大学生,希望从其他专业转到医学院来。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都有,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说明情况有所转变,这还是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汤建平副主任医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今天在座的都是医学大家,我是晚辈,在此发表一点看法。医学世家在消失,我认为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医生的待遇过低,好的医生不愿意拿“灰色收入”,希望政府能加强投入,切实提高医生待遇。

    张宝仁教授:我想补充一个观点,医学世家在逐渐消失,希望政府主导、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医生的地位,避免出现“医学教授还不如卖油条的”现象。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在治病救人,那些拿回扣的不好的医生,毕竟是少数。

    张奉春教授:我觉得,医学教育包括两大方面,分别是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往往把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医学生就当作是医生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包括住院医生,其实仍然是医学教育的继续,他是从书本转化到临床。医生,不仅仅是一个医者,更应该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我们要注重对医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要教育他们掌握法律法规。目前的医学教育,太偏重于医疗技能的教育,强调写文章,尤其是要写SCI文章,而不去关心医生的人文和社会角色。这就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脱离,再加上各种炒作的因素,问题就更加严重。为什么医生的子女不愿意当医生,我觉得刚才大家发表的观点都很重要,都是其中的原因。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有儿子,我会让他学医。但遗憾的是,我的小孩是女儿,我不能看到女孩子受到个别“医闹”的侮辱,那简直是无法忍受,所以我没让女儿学医。

    倪泉兴教授:医生其实是两件事,一个是做人,一个是行医,要做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先做一个好的人,要对患者有爱心,要有献身精神。

观点总结

    医学世家在消失,与医生的实际地位下降、待遇偏低、医患关系紧张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不能忽视的是在医疗教育过程中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做一个好医生的前提,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的社会活动家;要有爱心,有献身精神,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一个合格医生的培养需要很长的周期,医学院的盲目扩招固然不可取,但医疗事业的确需要更多的英才加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行以及住院医师培养机制的试点,我们看到了希望,期待并相信会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报考医学院校,加入到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队伍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贾玉华)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