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6年08月刊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吡格列酮增加膀胱癌风险

作者:赵永刚

加拿大蒙特利尔犹太总医院临床流行病学中心的Marco Tuccori等人利用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接开展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吡格列酮总体上可增加63%膀胱癌风险,疗程越长、剂量越大,膀胱癌风险越高。相比之下,同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的罗格列酮却不会增加膀胱癌风险,提示吡格列酮增加膀胱癌风险具有药物特异性。

2005年John A Dormandy等人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意外报道吡格列酮可以增加膀胱癌风险,与之同属一类的降糖药罗格列酮却不会诱发膀胱癌。此后,有关吡格列酮是否导致膀胱癌的问题一直是糖尿病药物研究的热点,但受限于研究方法的缺陷,目前尚未统一意见。

为此,研究者从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接中筛选了2001年1月1日(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开始进入英国市场)至2013年7月31日用非胰岛素降糖药治疗的4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145806例,随访至2014年7月31日。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评估与吡格列酮使用有关的膀胱癌风险比。

在689616人年的随访期内,共有622例患者新诊断为膀胱癌,粗发病率为90.2/10人年。和其他降糖药相比,吡格列酮与膀胱癌风险增加有关,风险比1.63。不同的是,罗格列酮与膀胱癌风险增加无关,风险比1.10。吡格列酮与膀胱癌的风险存在疗程效应和剂量效应,疗程越长、剂量越大,膀胱癌风险越高。

尽管吡格列酮诱发膀胱癌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但它与罗格列酮的不同致癌效应或许可以从药理学的差异中得到解释。罗格列酮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激动剂,而吡格列酮则是PPAR α/γ激动剂。这种差别尽管微小,但不容忽视,因为小鼠实验已经证明,PPAR α/γ激动剂可增加膀胱的致癌生物标志物的表达,而不是PPARγ激动剂。(作者:赵永刚)

参考文献: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6;352:i1541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