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由于乙肝病毒难以清除,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乙肝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防止患者发生肝癌、肝衰竭和肝硬化等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是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类药物,同时辅助保肝药物。俗话说治标需治本,治疗乙肝需要先解决病毒问题,但是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是否真的有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瑞士Berne Inselspital的Shamliyan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项回顾性研究的入选标准是来自Medline等数据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研究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2b、pegylated-α2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telbivudine;试验周期大于24周;试验受试者人数大于50人;受试者均为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受试者中有孕妇、肝癌、HIV感染、接受化疗或者肝移植者,该项临床试验则被排除在外。研究终点是受试者死亡、患肝细胞癌、肝衰竭和肝硬化。
研究人员搜索Medline等多个数据库中1990年〜2008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有60个临床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其中78%的受试者为男性, 16个临床研究(4431名受试者)有受试者死亡、患肝细胞癌、肝衰竭和肝硬化。大多数的临床研究都不能充分证明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性。荟萃分析显示接受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的受试者在死亡人数和肝衰竭人数上没有差别;接受不同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的受试者在死亡人数上没有差别。个别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出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和安慰剂没有区别。这项回顾性研究表明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缺乏充分的循证依据。 (编译:马驰)
参考文献:《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9;15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