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RSV感染会导致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等特征性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多采用抗病毒药物、大剂量激素雾化吸入及对症和支持治疗,但是激素潜在大量不良反应并有扩大感染的可能。
为了评估早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婴儿RSV感染的效果,荷兰学者Ermers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他们观察了243名下呼吸道RSV感染并住院治疗的婴儿(男性126名,女性117名),患儿小于13月且既往健康,无心肺疾病史。患儿确诊入院后,住院治疗的前三个月内随机给予200 μg 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或安慰剂治疗,试验观察指标为治疗后1年内患儿发生喘鸣症状的天数。
243名患儿中有119名接受了倍氯米松吸入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喘鸣症状发生的总天数无明显差异(倍氯米松组:1761/33568天 vs 安慰剂组:2301/36556天;P=0.31),此外,两组中发生喘鸣患儿的比例也无差异。总共有22名患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其余221名无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中,倍氯米松组患儿较安慰剂组发生喘鸣症状的天数明显减少(1315/30405天vs 2120/33149天;P=0.046),但是这一现象仅发生在干预最初的6个月内,并且在发生喘鸣症状的患儿比例上,两组间依然无明显差异。
激素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改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上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有研究显示激素可延长病毒在气道上皮细胞中的潜伏时间,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本研究证实在RSV感染早期,在喘鸣患儿的比例及喘鸣总的发生时间的改善方面,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组与安慰剂组的效果无显著差异。目前临床上针对RSV感染后喘鸣患儿,激素吸入治疗占了很大的比例。该研究则提示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儿病情,权衡激素治疗的利弊后再进行治疗,而不应该将激素做为治疗婴幼儿喘鸣的首选药物。(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