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肿瘤之一。目前对无症状前列腺癌的筛查法主要为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测定和直肠指检。然而前列腺癌筛查究竟有无生存获益一直众说纷纭,是否应进行前列腺癌筛查也颇具争议,美国泌尿学会及美国癌症学会推荐男性从50岁起每年进行筛查,而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则认为目前尚未有充分证据支持男性进行前列腺筛查。
早期研究发现一些与调节细胞周期相关的分子标记(如bcl-2蛋白、p53蛋白等)以及与血管发生相关的分子标记(整合素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与前列腺癌相关。John Concato博士等进行了一项大型队列研究以分析上述分子标记与前列腺癌患者长期死亡风险的关系,相关文章发表在2009年5月的《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此项研究的观察人群为1313位在1991年~2006年间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的50岁以上男性退伍军人,其中1172人的数据是完整的。计量资料包括年龄、种族、肿瘤相关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分级、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症状、治疗情况等。诊断为前列腺癌时,他们的年龄中位数为72岁,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中位数为10.0μg/L,且多数为中等分化肿瘤。在11年~16年的随访期内,71.8%(842/1172)人死亡,其中21.5%(181/842)死于前列腺癌。由于部分患者生物标记的数据丢失,因此研究者仅对1007人进行了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bcl-2蛋白阳性与阴性相比,死亡风险比为1.61;p53蛋白阳性与阴性相比,死亡风险比为1.48;高微血管密度与低微血管密度相比,死亡风险比为3.20。也就是说,当免疫组化证实前列腺癌活检标本中bcl-2蛋白、p53蛋白等分子标记以及微血管密度增加时,前列腺癌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也增加。(编译:李晓晨)
参考文献:《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9;150:595-603
*bcl-2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是原癌基因bcl-2的编码产物,能抑制细胞凋亡。
p53蛋白:是抑癌基因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可消除正常p53基因的抗癌功能。
微血管密度:一定体积的组织中微血管的数量称为微血管密度。由于技术方法上的原因,三维空间的微血管数量测定十分困难,目前多用二维平面上即显微镜焦平面上微血管的数量代替微血管密度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