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我今早接病人时挨打了”,晨会交接班前,护士小郭跟护士长报告出车时发生的意外情况。
原来,11月18日晨6:17分,急救站接到“120” 指挥中心指令:“乐山路与置地大道交叉口,第五大道宾馆,内科病人”,急救医生石岩、护士郭桃娥迅疾出车。
至目的地,在一家宾馆房间内,只见一名年约三十多岁、又高又壮的青年男子被家属摁倒控制在床上。石医生见状询问家属病人情况,家属也不多说,只是说,你们看看吧。
患者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崩盘……”,医生初步检查后,扭头小声询问家属病史:“怎么了,是不是有精神病史?”
“不知道,这是第一次。”家属低声回答。
初检后,基于患者的情况,急救人员、患者家属,还有出警的警察,一行人把患者带下楼,准备接诊到医院。
在宾馆狭小的电梯里,那个正有说有笑,看上去挺正常的男子冷不丁发飙,对着电梯里的人一通拳打脚踢,护士小郭站在患者正对面,那人飞起一脚重重地踢中她的下腹。顿时,小郭眼一黑,头发热,腹痛如绞。剧烈的疼痛迫使她蹲了下去,此人继续攻击电梯里的其他人员,狭小的电梯空间让大家,防不胜防,石医生、警察、家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患者的踢打。护士小郭一路强忍着腹痛,坚持把这个处于躁狂状态的精神病患者送到了精神病院。
等到晨会交接后,小郭才有空体检,幸亏没什么事,只是软组织损伤,护士长叮嘱她回家休息,注意观察,有情况随时报知科室。
在“120”急救站,急救队员受到诸如此类攻击的事件时有发生。
与院内医务人员相比,120急救人员的院前急救环境危险度更高,他们要面对陌生复杂的院前急救现场,面对情况多变、人数众多、情绪激动的伤患家属,要在短时内做出直接判断,立刻采取急救措施。但在院前急救救治过程中,因急救人员缺乏精神病、特别是躁狂型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病人的处置技术和设备,在现场常常难以处理。同时,公安部门主要是协助救助,到现场的民警也缺乏相关的技能、设备,加之没有明确规定要求公安部门在救助现场协助等政策的原因,有的民警不愿意或无法协助,这种情景常常使急救人员受到严重困扰,不仅使急救工作难以及时展开,也使急救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急救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去救助这些精神病病人?如何去保证病人的人身安全?
120急救人员在转送精神病人时经常被车上的精神病人打,抢救仪器被砸的事件时有发生。相关文件对精神病人救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发作,无其他合并症者,由精神病医院负责处理,不属于院前急救范围;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发作,同时合并其他急、危、重病或受伤时,由急救中心(站)按院前急救方式处理;如患者行为可能危及他人安全的,则由家属联系精神病医院,或当地公安部门派员处理。
120急救人员呼吁,希望患者及其家属尊重急救人员,珍惜急救资源,尊重120生命线。院前急救从医环境的高危应引发有关方面的关注,期待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使急救人员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自身防护问题也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人身安全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医院,急诊科就是面向外界的窗口,透过窗口看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急救人员常常会遭遇形形色色的“奇葩”病人。
夜半,更寒,呵气成冰。前半夜还好,病人再多值夜的医护人员也不怕,就怕后半夜里,那些动不动就来看急诊的发烧病人。一个夜班三十多个看急诊的至少会有二十一二个发热感冒患者。
寒冷的冬夜,夜班越发难熬,一次,一位自称“孩子发烧”的患儿家属抱着孩子前来就诊。近段时间,流感肆虐,感冒发热成了家常便饭,前夜折腾了半宿,子夜之后,医生也昏昏欲睡,见了病人强打精神,例行的问诊下来,也要5分多钟。
“发烧,刚才在家里量的38度多,医生,给打个针吧。”
医生拿出体温计交给患儿家属,“那先量个体温再看看吧?”患儿家属点头默认。
医生也看到家属把手伸到孩子腋下摸了摸,医患双方均精神萎靡地默默等候了约7、8分钟。“时间到了,把体温计拿出来看看吧。”
家属蓦然醒悟:“咦!我还没有量上呢。”体温计还好端端地放在他们面前的就诊桌上。
还有那种生性多疑的病人,看个感冒发烧仅是测量体温就得折腾几次,浪费大量时间。量一次,等上10来分钟,体温不升,没有夹好,再量。再等10来分钟,一看37度多,不相信,刚才在被窝里明明量的是38度多,再量。分明是夜里一折腾,之前也在家用药了,再出来一冻,患者的体温就降下来了,可患者和家属就是不相信,看那样子,非得量出个“高热”才罢休。更何况,这大半夜的,来医院看一次急诊也真的也不容易。
如此“多事”病人,有一弊也就有一利。
那天,一名21岁的男性酒精中毒患者,喝得酩酊大醉、昏睡不醒,医生给他开了“醒脑静、维生素”之类输液醒酒,陪护他一起来的是他的女朋友。
这个陪护女孩非常关心男友,患者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一惊一乍跑过来找医生,一会儿说他“跑水”了,一会儿说他“没有呼吸”了,实际上患者病情并没什么变化,折腾得值班人员筋疲力尽,好不容易才输完第一瓶点滴,护士给他换上了第二瓶5%葡萄糖500ml加醒脑静40ml液体继续输注。
这醒脑静注射液属中药制剂,主治急性酒精中毒,酒毒攻心、神志昏迷,具有较好的凉血活血、开窍醒脑之效,配方中含人工麝香、栀子、郁金、冰片等成分,是临床一线解救酒精中毒的常用药,正对患者此时的症状,但药品说明书上“注意事项”也明确显示:对本品过敏者慎用。
患者输上醒脑静20分钟后,输进约30ml时,女孩细心地发现患者面色有些发红,耳后起了一个1cm大的荨麻疹,药物过敏!
赶紧撤药!值班人员换上另一组维生素液体继续输注,及时避免了患者发生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幸亏患者只是轻型的过敏反应,此时,患者还未完全清醒,但已呼之能应。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此看来,碰上“多事”的患者家属,医护人员要学会包容和忍耐,虽说医护人员会因之勤跑腿,多费口舌,多些不必要的“麻烦”,但这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他们的大力协助弥补了医务人员的人力不足,更好地保障了急诊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
高考生
“120”急救站的医护人员接收指令出了一趟“120”,在金山路与置地大道交叉口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接回一个趴在土堆里,主诉“焦虑、幻听5天”,疑似精神分裂症的18岁大男孩。
男孩身形消瘦,灰头土脸,浑身脏污不堪。他趴在路边工地上的土堆里一动不动,路人见状以“晕倒”呼的“120”。初步检查:神志清、精神差,血压:120/70mmHg,一路拒绝吸氧、输液等院前救护。19:05分回车,把患者带回医院。经医生询问,终于报了自家姓名,他叫刘阳,大家把他安置在诊断床上,对于这种“三无”患者,只有想方设法问出有用的信息,实在不行只能报“110”协助调查了。
刘阳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他接连喝了两杯水,经过耐心细致的医患沟通,很快他打开了“话匣子”,让人感觉他有些莫名的亢奋,他不停地述说,喋喋不休。据他说,他是蔡州一高中今年的高考生,高考成绩出来后,考得不理想,他的压力很大,家人不理解他,只会埋怨、责怪他,高考过后,估计上大学是没希望了,面对家人的责问和不解,他开始了无边无际的焦虑,无休无止的幻听,耳边尽是一片指责声。
他经常感觉到有人在他耳边说话,这些人左右他的意志、控制他的思想、诅咒他、嘲弄他……他实在无法忍受,终于瞬间爆发,情绪失控,和父亲大吵了一架,然后跑出了家。
刘阳先是来到驿城姑姑的家里,在这里,他只是跟姑姑打了个照面就走,从此便与家人失去联系。在外面漫无目的地漂了两天,耳边那种令人崩溃的声音仍然挥之不去。两天来,他未进食水,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在路边菜地里摘几根长豆角充饥,直至晕倒。有人看见晕倒在土堆里的刘阳,好心地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精神状态检查:意识清楚,接触困难,表情呆板,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领悟力无异常。承认幻觉,思维逻辑差,疑心大,对人的礼貌程度下降,情绪不稳,易激惹,意志行为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个人卫生状况欠佳,入院后不配合检查治疗。
诊断床上的刘阳情绪异常烦躁,一个劲地自言自语,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只许让人听他说。他一句接一句地说,唯恐别人插进话去,还失控地捶床,把诊断床捶得“砰砰砰”响。他说他也知道,自己把心里话都一览无遗地抖落出来了,但他控制不住自己,他在家就是这样,失口骂了自己的父亲,明知骂了后悔,但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骂了起来。
他继续失控和发泄,眼见值班人员没人受他主导,他又抑制不住地生气,大声地让别人都走,别在他跟前烦他。
可怜可悲可叹的男孩,好心的护士郭靖在餐厅给刘阳买来饭菜,他狼吞虎咽地吃着温热的饭菜。看到刘阳情绪稍有些稳定,郭靖又问他家里人的电话号码。可刘阳连曾经很熟悉的父亲手机号码也想不起来,急得他又开始烦躁,不停地捶自己的头。
最后,刘阳终于想起来了!急救队员立刻跟他的父亲联系,说明这里的情况,让他赶快来接自己的孩子。此刻,刘阳的家人正在毫无头绪地乱找,在城里跑了不少网吧。
刘阳的父亲急匆匆地赶到了。医护人员跟他讲了之前刘阳的情况,父亲说,高考后刘阳压力确实很大,精神有些不对劲,高考是一方面,再加上他性格孤僻,不爱和其他同学交往导致了他得离家出走。父亲说有时看刘阳在家不说话,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一个东西看,有时会有幻觉,总说有人在他耳边说考不好之类的话,这让他很暴躁、很焦虑,甚至对父母又打又骂。
医护人员建议刘阳的父亲带他看心理医生,以刘阳的现状和临床表现,单靠心理咨询已经不起作用了。医护人员说,他这种情况应该到专门的精神病院进行正规治疗,治不好,这孩子的一生可能就这样了。
不是精神分裂症吧,刘阳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不想他就这样陷入精神障碍的烂泥塘里不能自拔。精神分裂症不是单一的希望药物就能治好的,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现在出现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压力更大,心智不稳的高中生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更是如此。如何在漫漫人生路上,保持一颗平常心、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真的非常重要。
听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师说,每年高考前后半个月都是考生心理疾病发作的高峰期。重性精神疾病多发生在高考前后,如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狂躁型精神病等。许多考生整日心情急躁,越临近考期心理压力越大。有的学生觉得复习不过来,哪一本书都需要看,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复习得还不全,这种急躁情绪泛滥的结果就是学不下去。一些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出现了不自信、自暴自弃、恐惧考试的心理状态。
痛定思痛,高考生刘阳的悲剧再次给家长敲响警钟:考生选择人生目标时,做家长的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家长要以友善的态度、商量的语气,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千万不要替孩子包办,万事不可强制强求,长辈大包大揽的指挥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希望家有考生的家庭能引以为戒,不要让刘阳这样的悲剧重演。
(作者:张凤霞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