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苏黎世大学儿童医院组织生物学部的Daniela Marino等研究人员在皮肤移植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通过体外培养技术建立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并成功移植到裸鼠上,大大提高了皮肤移植后皮肤和脉管组织的存活以及转运营养和免疫细胞等功能的发挥。近期,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对于严重烧伤或创伤患者的救治,往往需要进行皮肤移植手术,不仅仅包括浅层的表皮,更重要的是深层的真皮层。然而移植手术成功与否常与血管能否发挥正常功能、能否帮助机体把营养传递至细胞、淋巴管能否正常运输免疫细胞、以及创伤区域转运组织液等功能密切相关。
Marino等研究人员从人类包皮中提取出真皮微脉管内皮细胞(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DMECs),并植入三维水凝胶中。由于HDMECs包含了淋巴上皮细胞和血管上皮细胞,因此两种功能性毛细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可以在体外含有纤维蛋白和胶原蛋白的水凝胶中形成。随后研究人员将包含了淋巴管血管网络的HDMECs连同皮肤、纤维母细胞和角质细胞一起移植到裸鼠背部。14天后,移植皮肤表现稳定,并且可以观察到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改造的人毛细淋巴管和受体鼠的淋巴管汇合到一起,而且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能发挥功能。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尽管研究还停留在缺乏免疫功能的裸鼠上,而且实验动物和人类相似度不大,但完整的表皮、真皮、毛细淋巴管和血管的成功移植无疑会为将来的皮肤移植技术指明一条新的道路。在接下来进一步的实验中,为了这一技术能尽快运用于临床,实验还会在猪等具有免疫活性的动物身上展开,从而进一步评估安全性、毒性和有效性。(作者:刘元)
参考文献:《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4;6:221r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