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占失明原因的10%。50%的葡萄膜炎病因不明,引起葡萄膜炎的主要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结节病、多发性硬化、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亦可能由感染因素引起,包括弓形虫、结核杆菌、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伯氏螺旋体等。
治疗自身疾病引起的慢性葡萄膜炎常常十分困难。一线标准治疗包括局部、球周及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常作为二线药物,用于传统局部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幼年关节炎无效时选用TNF抑制剂。已证实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尤其是英夫利西单抗及阿达木单抗治疗慢性葡萄膜炎有效,常与甲氨蝶呤联用以增加疗效、减少中和抗体的产生。若不能耐受甲氨蝶呤或者无效可考虑硫唑嘌呤、来氟米特、环孢素A或者霉酚酸酯。其他生物制剂包括阿巴西普、托珠单抗、利妥昔单抗以及格列木单抗可能对于严重葡萄膜炎有效。
在《风湿病学杂志》中,Pelegrin报道了利妥昔单抗治疗9例经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有效且能诱导大多数患者达到临床缓解。
《风湿病学杂志》还报道了DMARDs联合治疗儿童葡萄膜炎。Little研究了传统免疫抑制剂联合第三个免疫抑制剂的疗效,基础用药是甲氨蝶呤和TNF抑制剂。共13例患者,对于慢性葡萄膜炎三联治疗并未显著优于两联,但增加了感染风险。
早期及强化治疗可达到临床缓解甚至疾病不活动。眼科专科医生应严密监测,并与风湿科、儿科、内科医生及免疫学家密切合作。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会使用更多新型生物制剂治疗葡萄膜炎,期待能有更理想的结果。虽然药物治疗费用昂贵,但治疗的首要目标在于预防失明。(编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姚海红;审稿:解放军总医院 黄烽)
参考文献:《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14; 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