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4年08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医生日记
在他乡

学术期刊、学术奢侈、科学浪费、同行评议、科学价值

作者:肖飞

2013年12月,在刚刚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Randy Schekman接受了英国卫报的专访,出乎人们的预料,这次采访成为了批判学术期刊奢侈及学术浪费的声讨会。Schekman认为,诸如《自然》、《细胞》、《科学》等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大期刊”,本应该是发表最好的研究成果的纯学术平台,但现在已成为获取基金资格、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这些期刊的特殊地位,误导学者们盲目追求“时髦”的名声,为利研发,寻求快速成果,失去了对长远目标的追求及思考。然而,这些“大期刊”发表的论文并不都是优秀的,很多优秀的研究文章反遭拒绝。因此,Schekman宣布,他要联合同行们抵制这些“奢侈”的大期刊。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将“同行评议”(peer review)定义为:编辑部之外的专家对提交给科学期刊的文章实施严格的评价。“同行评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章的质量,但由于参与评议同行知识面及眼光的局限性,一些优秀的、超越时代的研究也曾惨遭扼杀。Rosalyn Yallow教授用其发明的放免同位素标记方法,发现2型糖尿病病人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不是降低,而是升高,并将研究论文递交到《临床研究杂志》(JCI),“同行评议”认为这项研究没有价值,Yallow被退稿。在1977年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Yallow教授向全世界展示了那封来自“同行评议”的拒绝信。同样的,200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Lautebur教授发现了MRI的原理,他的文章被《自然》杂志拒绝,经多次修改,强制性删除了“这项技术对观察人体内部结构有应用价值”的语句后才被勉强接受发表。20世纪50年代,Barbara McClintock教授发现了基因换位(jump gene)现象,但她的论文没有地方发表,并被同行取笑,直到1983年获得诺贝尔奖,同行们才向她表示了歉意及尊敬。Barry Marshall医生通过自己做试验,证实了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颠覆了常规思维,他的论文被多次拒绝,大会发言的时间也被权威同行排在最后。当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同行们才争表示他们一直是Marshall的坚定支持者。

2014年7月的《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来自国际著名杂志93个随机对照研究的初稿与终稿的比较,以及同行评议的内容和对稿件修改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的评议项目中,同行评议的意见有高达75%的错误率,部分作者采纳了错误的建议。

为了个人及单位的名声及利益,学者们的投稿习惯是按照期刊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排名,降序试投。美国《科学》杂志2014年2月以窥视同行评议(Peering into peer review)的标题发表文章,文章称,与低等级的期刊相比,高等级期刊被有价值论文所引用的次数没有增多,每一个基金产出的文章数量没有差别,每百万美元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反而显著偏少。

科学家的品质应该是不畏压力,不为利所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崇尚科学寻找真理。如果成为追求发表文章、获得基金、晋升职称、更换工作的短期行为,快餐式科研只会带来浮躁跟风,利益取代兴趣。Peter Higgs教授在1964年提出了“亚原子粒子质量起源的机制”之后,尽管他继续此课题的研究,但仅仅发表了10篇文章,在2012年,位于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以他命名的“Higgs色子”,又称上帝粒子,Higgs教授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感叹,在当前的环境下,他是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他发表的文章数量太少。他根本无法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就,或许只能大量炮制论文,为发表而发表。

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被引用及关注的次数远远落后,对世界科学的贡献更是不成比例,以至于一位美国政客在演讲时狂妄叫嚣: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原创的发明,并让听众列举一个给他。如果我在场,我会告诉他,中国发明了青蒿素。这个发明,让全世界数百万人脱离了死亡线,让WHO有胆量宣布要消灭疟疾。但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我想不出第二个。

我们的主流媒体及科学机构,常常为某位学者在诸如美国《科学》杂志或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而欢呼,为某一个蛋白晶型的确认而狂欢,并大胆地使用“重大”“革命”等词句,甚至推测可使某病控制,人类寿命延长。

研究显示,至少85%的科研文章对科学及健康毫无价值,属于浪费。一些科学文盲式的宣传只能代表对国际奢侈杂志的盲目崇拜,显示对科学的无知,但误导大众的后果尤其严重,倡导了科学浮躁。因此,一些学者无奈将依据“影响因子”高低排名的SCI期刊索引,翻译成“愚蠢的中国指数”(Stupid Chinese Index)。

但是,中国的确需要打造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而高质量期刊需要优秀文章的支撑。笔者建议,但凡国家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所产出的优秀文章,必须首先投稿于中国杂志上。中国只有打造出《科学》及《自然》同品牌的杂志,才有批判及改革“奢侈”期刊导致科学浪费及科学浮躁的能力,才有倡导实现科学价值及追求真理的资格。

《科学美国人》不是同行评议的期刊,但这本杂志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曾经采访及约稿超过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采访及约稿均发生在他们获奖之前。而这些文章,唤起年轻一代的科学兴趣,激发了全社会的科学热情,向民众普及了科学前沿知识。而这样一本没有任何“影响因子”的科普杂志,其影响力及价值远远超过许多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我们的《生命新知》也有同样的追求。

请关注本期有争议的话题:《医学科学应如何改变?》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