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杜伦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利用工业化前芬兰社会的人口资料,分析其出生时的农产量与后期饥荒时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可能会降低后期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
生命早期的营养对于长期的健康结果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动物实验证实:如果胎儿期或新生儿期的生长受到限制,那么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风险就会相应增高。Adam D. Hayward等的这项研究的理论模型是预知适应性反应(Predictive Adaptive Response,PAR)假说。PAR假说指的是,在子宫中发育的胎儿能够接收到宫外环境的变化,并对未来环境进行预测,从而改变其自身发育轨迹以适应所预知的环境。换句话说,胎儿如果在子宫内经历过饥饿,那么他就会为出生后可能的营养不良环境做出适应性改变,但是,如果将来生活在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那么相对来说就是“营养过剩”了,于是各种代谢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但是,如果将来依然生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这个“被预知”的适应性如何发挥作用呢?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芬兰的人口资料来检验PAR假说的正确性。这一芬兰的人口资料详细地记录了两个工业化前芬兰社会人群的出生时农产量、生活史以及后来饥荒时期的数据,因此使得PAR假说的验证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人群出生时的农产量与后来饥荒时期的存活率以及繁殖成功率的关系。然而,分析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地与PAR假说相悖:出生时农产量较低的个体(营养环境不良),在后期饥荒时期的存活率和生殖能力都不如出生时农产量较高的个体。也就是说,出生时的营养不良,并没有使得个体在后期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做出适应性变化。此外,研究者还观察到,这一效应在年轻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个体身上尤为明显。
总之,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发育期间的营养不良并没有诱发后续遗传表型发育对营养不良条件的适应性最大化;相反,发育期间的营养不良可能限制了未来的存活率和繁殖能力。因此,研究者并不认为PAR应该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并建议寻找另一个替代模型来解释代谢疾病的流行病学现象。
由此看来,童年的营养不良着实影响着我们成人时的健康。现在,人们害怕肥胖所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而各种媒体又宣传儿童肥胖的危害。因此,那些矫枉过正的母亲甚至做出限制孩子饮食的决定。但是,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童年营养不良同样会导致成年后的不良健康状况。正所谓“过犹不及”,防止儿童肥胖虽然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必须做好营养保障。此外,笔者认为,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也曾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如果资料完整并且可获得的话,那么该项研究结果是否能够在中国也得到重复,同样也令人期待。(作者:费正弦)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3; 110:13886-13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