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2012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在北京进修的日子

    2004年的春天,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和刚满月的孩子,只身来到了北京。医院领导派我来中日友好医院进修肾脏病学科,来填补我院肾病领域的空白。虽说北京我很熟悉,因为实习时曾在这里呆了近一年,但毕竟是背井离乡,心中有股淡淡的惆怅。

    经过七拐八拐,终于在医务科报到完毕。首先,我得解决住的问题。经别人介绍,我在地下室找了一处住的地方。八个人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没有窗户,阴暗潮湿,同宿舍的口音天南地北。我陷入了对家的无尽思念中。随后我意识到,我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一年,不可能因为我的不习惯而打道回府,更不能就这样混沌下去,我开始思索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漫步在北京宽阔的大街上,沐浴着初春的阳光,料峭的春风让我逐渐清醒。我开始反复学习工作手册、电脑操作系统,仔细聆听交接班的重点,详细记录自己容易遗漏的问题。很快地,我可以不为这些流程而头痛或耽误时间,开始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患者病情并学习专业知识。

    面对不曾了解的疾病和未曾接触过的仪器,我认为学会这些的最快方法就是问。问谁?问同来进修的医师?他们与我一样懵懂。问带教老师?他们如此繁忙,会有时间回答吗?同来进修的医师在提问的过程中,经常被带教老师反问的简单问题难住,我意识到提问也需要有理论基础,否则跟不上带教老师的解答思路。我开始寻找另一种途径:遇到问题先查阅书籍和文献,如果问题仍不能解决,再问带教老师。

#p#副标题#e#

    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做能使我的记忆更深刻,并对问题产生全新的认识,能够跟上带教老师解答的步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开始从心底感激带教老师,因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远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得重要。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肾内科无论在医疗、学术水平还是设施方面都居国内领先地位,这源于一支优秀的医疗团队。谌贻璞教授的查房让所有进修医师领略到了大家风范;姜筠主任对病情的总结精炼到位,而且总是能用小问题把我们问得面面相觑;郭顺华老师循循善诱的临床教学让我们收获颇丰;方静老师用言行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他们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室浓厚的学习气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不断激励着我们尽快掌握新的理论知识与技术。

    在医院上班的日子里,我认识了很多新的医生和朋友,接触了很多新的事物。医院的带教老师,每个都和蔼可亲,大家就如朋友般融洽相处。没过多久,作为一个外乡人的我,陌生感和胆怯感就无影无踪了。常言道:孤帆一叶,难以穿汪洋;众志成城,势必乘风破浪。此次进修,使我又一次真正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内涵,它能使团队的力量综合最大化,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奋发努力、共赴目标的团队家园。我很快地融入他们的世界,不分彼此,没有隔阂,圆满地完成了进修计划。

    我衷心地感谢科里的每一位同仁的关心与帮助。在这一年的临床学习中,每次遇到问题和病案,老师们都会耐心地分析与讲解。在带教老师的细心带领下,我认真参加科室值班,管理病人,处理病人,查房,采集病史,写病史和病程录等等。通过对实际病例的了解,我在学习医院诊疗技术的同时,和理论知识对照,并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把书本的知识融入到临床实践,掌握肾病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疗和操作技术,在各位带教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学习了许多东西,使自己无论是在业务上水平上还是在与人沟通的技能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这里,我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上下级之间协作,各组之间协作,大夫、护士、之间的协作,都缺一不可。当看到各地求医无望的患者在这里经过大家的努力好转出院,我的内心都会非常激动。我知道,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大家内心最美好的愿望

    记得第一次随谌贻璞教授出专家门诊,谌贻璞教授的门外一早便排起了一列长龙,慕名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不得不加号排队到中午。室内,一袭白大褂、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谌贻璞教授一边认真地诊断,一边还不时回答陪同坐诊的进修医师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作现场指导。谌贻璞教授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讲解病情、传授医术,医患、医医交流十分相得。恩师那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这种精神我将受益终身。若干年后,我应邀参加谌贻璞教授的肾病医学研讨,老教授一下就叫出了我的名字。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年近四十的我,早已不为人世沧桑所动,不知为何,当时竟有哭的冲动。

#p#副标题#e#

    随方静老师做肾脏穿刺,我第一次参加如此精细的操作,拿器械的手有些微微颤抖。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紧张,对我投来鼓励的一瞥。我的心顿时踏实了,圆满地完成了操作。多少年了,我也成了学科带头人,总也忘不了方静老师鼓励的一瞥。我的学生遇到困难,我也送去同样深深的一瞥。我知道,这鼓励的眼神,帮助过很多年轻人走出过困境。感谢中日友好那些帮助我成长的恩师。

    除了繁忙的学习外,周六周日是我放松的日子。最吸引我的还是北京的人文文化,北京其实没有特别出名的自然景色,却有着厚重的人文景观,譬如长城、故宫等,数不胜数。因为我喜欢看书,北京图书大厦成了常去的地方。国家大剧院、天安门广场、天坛公园、王府井大街也留下了我的足迹。北京的文物建筑很多,不经意间转过一个街口,眼前就会发现一座雕梁画栋的门楼,说不准就是什么门。这诸多宫、馆、院、门等,材料用的都是差不多的砖瓦,不同的是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故事。游玩这种景点,要用耳仔细聆听,哪怕是野史轶事;要用心去体会,透过老去的泥土砖瓦,品味内里的历史和文化。记得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时,我在长长的队伍中间,缓慢地移动了3个小时,终于踏进了伟人安息神圣之地的大门。没有喧哗,一片寂静,心中却是翻腾不已。远远瞻仰着伟人的身躯,面容虽然不很清晰,但既往心中高大的形象这时才具体地刻在心里。走在圆明园的石板路上,看者远处的青山绿水,仿若一代帝王,感触着时世变迁,感慨着日新月异,有“真的再想多活500年”的冲动。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看着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赞叹着北京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想这就是我的收获,这还不足以令我欣喜吗?虽然远离温暖的家和幼小的孩子,虽然我不喜欢北京的天气和不属于我的喧哗,虽然我要忍受简陋的居住条件,但是这一切与收获的知识相比是那么微不足道。一年的辛酸早已被冲淡,沉淀下来的是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和一个外乡人对北京深深的崇仰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时间是走着的人生,人生是醒着的梦。花开花落低吟浅唱,春去秋来岁月如歌。进修的日子飞快流走,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虽然这些事情已过去了许多年,但现在想起,仍历历在目。

    在他乡,单薄的肩膀能挡得住他乡的风霜!今夕,且放一半去远航,在风中寻找坚强,留一半清醒,在以后的人生中奋力翱翔,含笑沧桑!

(作者:冯绍明 滦县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