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论坛
2012年01月号
医学进展

炼就一双发现的眼睛

    由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康复•生命新知》杂志主办的“科学发现与临床医学”高端论坛日前举行。本次会议得到了媒体的大力支持,《健康报》人文讲坛栏目以一整版的形式,浓墨重彩地进行了主题报道,新华网上海频道、上海电视台、新闻晨报、解放日报等媒体都对会议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

    规律1

     观点

     王红阳:无论是HIV的发现,还是抗梅毒药物606的合成与筛选,都是设定了研究目标,然后基于前人积累的数据,逻辑地设计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铺开实验,与时间及同行赛跑。在从事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中,我对攻关型科学发现也深有体会。

    信号转导非常复杂,首先它有很多不同的信号通路,不同的信号通路之间又有交叉和相互作用,另外各个通路形成的网络是瞬息万变的。那么要想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就要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网络中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否则你就无从下手。另外技术路线也非常关键,如果你有很好的想法,但是你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作支撑,研究也无法进行。

    “挑战型”科学发现
    规律2

    “攻关型”科学发现

    观 点

    梅长林:我认为,做科研要具备三个素质,第一是有兴趣,第二是有激情,第三是要坚持。这些年来,我主要关注多囊肾病的研究。很多医生认为多囊肾病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只能任其发展成尿毒症。为此,我们开始对这种疾病进行挑战。经过努力我们终于得出了几项结论。首先,多囊肾病是一个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如果父母患病,50%的子代会患病。第二,我们可以用核磁共振的方法把这50%的人群挑出来,然后研究新药使囊肿变小甚至消失。我一直相信,我们会把这个病从无药可治变得可以治疗,就像治疗高血压一样。

    曾小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病人是我们开展科研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即使是非常罕见的病种,在中国,病人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建立属于中国的疾病数据库势在必行。挑战型科学发现就是挑战传统,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医学研究都是在跟着国外走。我觉得除了挑战传统外,作为中国人,我们还要挑战欧美,挑战世界,怀着更加宽广的思维走自己的科研之路。

    规律3

    “机缘型”科学发现

    观 点

    廖万清:机缘型的科学人才要具备5个要素:良好的科研素质,深厚的基础知识,敏锐的眼光,无边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创造力。我刚接触医学真菌时,连什么是真菌和霉菌都分不清楚。我40岁才到复旦大学去学习,既要担任临床工作,又要跟大学生一起听课做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我深知,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就有可能把临床上的宝贝当做垃圾丢掉。

    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脑膜炎病人,我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的细菌跟已知的致病菌形态不一样。我当时向很多专家请教,多数人都认为是菌种被污染了,没有研究价值,但是我没有放弃。我把这个菌分离出来,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也得了脑膜炎,结果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在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到来之前,我们要勤奋、执著地干好本职工作,以强烈的好奇心观察相似中的不同及不同中的相似,提出问题,寻找原因及探究过程,也许科学发现就在不远处。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