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2年01月号
医学进展

福岛核电站泄漏对海洋产生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这是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人们在福岛核电站南部的排水河道附近检测出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铯-134和铯-137,这些放射性物质在海水中的含量随之大幅升高。在地震和海啸袭击了核电设施5天后,相关海水中测出的能增加患甲状腺癌风险的碘-131比通常高出127倍,铯-134高出正常值25倍,铯-137高出17倍,另外还检测出钴。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质化学家Ken Buesseler表示目前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的影响仍不清楚,但已经公开的信息显示福岛核电站附近海水放射性碘同位素和铯的浓度仍在升高,数据显示海洋放射物高峰出现在2011年4月初,地震发生后的1个月里,放射性物质大幅升高。2011年7月底,相关地区海洋放射物浓度依然高于预期,这意味着从反应堆或其他受污染的水源,如地下水或沿海沉积物中仍然有放射性物质析出。

    2011年7月,日本沿海水域测量铯含量高于2010年同样海域1万次以上,虽然一些放射性物质显著升高,但Ken Buesseler表示放射性物质对周边海域的居民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碘的半衰期短,只有8天,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有限,另外大气流动也可起到稀释的作用。铯的半衰期长(约为30年),而且铯可以穿透软组织和肌肉使整个身体受到辐射,但碘和铯都是可溶性的,含有这两种放射性物质的海水可以混入到100至300英尺深的海水中,并且被稀释大约100倍。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海水对人类和海洋动物安全构成威胁之前,它们能够被海洋吸收。

    对于海洋生物吸收放射性物质后是否能够食用的问题,Ken Buesseler表示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目前,日本卫生当局仍在谨慎地监控海产食品、海草和其他海洋产品。(编译:宫健)

参考文献:《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45:9931-9935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