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人而言,虚弱程度可以综合躯体、心理、营养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准确并可靠反映老年人的健康及疾患状况。虚弱指数是对上述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后得出的反映虚弱程度的量化指标,可以用作老年人生理年龄以及健康状态的评估。虚弱指数越高,死亡风险就越大,其效度在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已得到广泛认可。
针对目前国内老年人虚弱指数的研究仍然不多的现状,研究者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断面研究,他们调查了2002年~2005年间中国13717名65岁~109岁的老人,根据老人临终前卧床不起天数和临终前是否痛苦进行分组,分析了死亡率的性别、年龄差异以及虚弱指数与死亡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虚弱指数的增高,老年人的相对死亡风险也不断升高。对于那些虚弱指数最高的老人而言,在临终前,他们卧床不起的时间更长(超过30天)并且会经受较大的痛苦,而女性则经历的痛苦较少。在调整民族、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和疾病影响以后,虚弱指数也可以客观反映个体的健康累计损失,对死亡风险和临终前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老年人的虚弱指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和家庭地位较低,导致女性的虚弱指数高于男性。此外,如果不考虑虚弱指数的影响,百岁老人和90岁~99岁的老人卧床的天数通常低于30天且很少经历痛苦,而65岁~79岁和80岁~89岁的老人会经历较大的痛苦,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由于百岁老人本身就具有强健的基因,对痛苦和不适的耐受力更强,或是他们及家人对死亡有更充分的准备。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老龄人群,老年人的医疗及健康状况是目前中国政府和卫生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研究证实了虚弱指数不仅能反映了个体健康的累计损失,影响老年人死亡的风险,而且影响临终前的生存质量,而临终前生存质量作为死亡质量的基本构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降低虚弱指数,提高临终前生活质量?一个有力手段就是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照顾与心理支持,减轻他们临终前的肉体痛苦和心理恐惧,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死亡,才能达到改善生存和死亡质量,促进整体卫生水平进步的目的。(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8:92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