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发作导致不能正常工作
下背痛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及各阶层人士,大多数均发生在35~55岁之间。发达国家中,约70%的人在其一生当中均曾有过下背痛的经验,下背痛发作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占不能工作原因的25%,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
下背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每年因下背痛就诊者,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而且女性多于男性。下背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久坐、产后、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损伤、炎性病变等,但大多无特殊解剖病理上的异常。约有90%的下背痛患者被诊断为“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即原因不明,仅有症状,并无特殊的病理或临床过程。非特异性下背痛一般能在典型发作后的一月内迅速缓解,但是轻微疼痛仍可能持续数月。
药物治疗包括各种止痛剂、非类固醇抗炎剂、肌肉松弛剂及抗抑郁药,药物治疗可说是非手术治疗的基石。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究竟如何?近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研究药物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相关文章发表在2009年第5期的《Rheumatology》杂志上。
研究者检索了2006年11月以来Medline、Embase、China-hl、PsychInfo等数据库中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并将文献中涉及的持续疼痛的改善情况量化为0~100分,持续疼痛改善<10分为轻微有效,10分~20分为中等有效,>20分为显著有效。共检索到34种治疗药物的76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分析显示,50%药物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疗效多为轻至中等有效:其中47%的患者轻微有效,38%的患者中等有效,显著有效的仅为15%。进一步分析显示,仅有一项单中心研究结果提示治疗药物显著有效。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多数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药物,效果不大。(编译:李晓晨)
参考文献:《Rheumatology》2009;48:5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