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芬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绘制出了人体的“情绪地图”,进一步确证了情绪与人体生理变化的关系。
通过互联网招募,Lauri Nummenmaa等科学家召集了700余名来自芬兰、瑞典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参与者,分别作为西欧和东亚文化的代表进入研究。
研究者选择了6种“基本情绪”(愤怒、幸福等)和7种“复合情绪”(爱、焦虑等)来进行研究,受试者在体会某一特定情绪时,把自身产生感觉变化的区域,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标示在电脑上人体模型中的相应位置。根据程度不同,从抑制到激活分别为浅蓝色、蓝色、黑色、红色、黄色。简单来说,其中红色表示身体被激活,蓝色则表示被抑制。
结果发现,在经历相同情绪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的身体反应都极为相似。在感受不同的情绪时,胸部和头部的变化最为明显。研究者推测这一变化可能与呼吸、心率和面部表情的改变相关。最终,研究者将所有参与者绘制的图像经过电脑运算处理后拼在了一起,形成了“情绪地图”模型。
对情绪地图的解读非常有趣。被全身激活的情绪只有“幸福”:其整个人形都被黄色和红色占据,意味着全身的感觉都在增强,内心充满喜悦,四肢充满了力量。一眼看上去,幸福的情绪模型就像是卡通人物中的蜘蛛侠,或者说,是番茄炒蛋的风格。与之最接近的情绪是“爱”,和幸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爱的图像中,其他的部位都是红色或黄色,显示被激活,但腿部却是黑色,提示腿部无力,这似乎印证了那句名言:“爱让人挪不开脚步”。
最无力的两个情绪是悲伤和抑郁。代表“悲伤”的情绪地图里,全身的四肢都被抑制,只有内心和眼部被激活,意味着伤心的落泪,全身无力;而“抑郁”的图像最为消极,全身都被蓝色和黑色占据,给人以非常冰冷的感觉,令人不寒而栗。
此外,幸福、爱、愤怒和骄傲这四种情绪所产生的身体反应相应地集中在手臂部分,可能表明了人们接下来想要进行的动作——拥抱或是战斗,这也与人们的感受不谋而合。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境由心生”。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早已发现“情会及身”,即人的喜怒哀乐会投射在身体上,使身体产生相应的感觉。情绪地图的出现让我们对身心相互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根据情绪地图所显示的不同情绪影响到的身体部位,通过自发行为来对体内产生的相应情绪进行自我调整。(作者:贾玉华)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4;111:64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