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临床后,不再是读书的学生,转为治病救人的临床医生,工作重点也迅速转移。由于科里当时干活的人少,我没有转科,直接进入科室担当住院医生,白天繁琐的临床事务应接不暇,晚上还要恶补临床知识,加之科里科研任务较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一段时间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迷失了方向。临床、科研同时抓,太累,混混算了,干嘛那么辛苦!去找我的老师冯兴华教授,老师告诫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把人生轨迹规划好,然后再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学习计划,要不断进步,治病救人!冯老师不但教我临床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言语像一把无形的尺子,多年来一直鞭策我不断进步、努力进取!严于律己,在广安门医院这片舞台上尽情挥洒青春!白天,多少双无助的眼睛在祈盼我们医生的问候,无论是病房还是门诊,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也许会重新燃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晚上,白天在临床上发现的问题需要去专业书籍和文献中寻找答案,为第二天制订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在西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在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优势和定位到底是什么,这都需要临床上反复验证,并寻找真正解决临床实际困难的科研思路。
渐渐地,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三方面的缺陷,并由此开始制定我的下一步学习、工作计划。第一,在临床科研方法学方面知识欠缺;第二,对风湿病西医学知识掌握不够;第三,缺乏对中医风湿病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系统学习、梳理和凝练。先完成第一件事,2006年,很幸运,当时正值王永炎院士、刘保延院长课题组招收临床评价专业博士后,在与医院协商后,我在职进入该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准备系统学习一下临床评价方面的知识。但是真正踏入流动站的门槛后,我后悔了,此前我根本不知在临床评价专业中,我的知识结构会如此欠缺;而且,在临床工作之余,面对如此崭新的研究领域,我很难跨越。好在当时刘院长直接带教我,他的科研思路非常超前,给我制定了一个跟我专业密切相关的方法学研究领域的课题“基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测量量表的构建研究”。在刘院长团队的带领和悉心指导下,我于2010年顺利出站了。第二件事,我得做,因为每天都要面临就诊的病人,面临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方案的选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08年下半年,在科主任姜泉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进入协和医院免疫科进修学习半年,主要是病房跟随主任、主治医生查房,门诊跟随抄方,以及每周二参加科内疑难病例讨论、每周三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每周五中午的科内讲课,受益匪浅。在进修期间,系统学习了风湿病诊疗前沿,更重要的是亲身感悟到了协和精神,并被协和人忘我的工作、学习精神所深深打动,这将使我受益终生。第三件事,临床评价专业博士后出站一个月后,2010年6月我又在职进入了一个我更加向往的流动站——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博士后流动站,导师林兰研究员和冯兴华教授,这给了我难得的实践机会,使我能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导师临证经验,深入发掘中医痹病学理论精髓及古今历代痹病大家学术思想及诊治精华。
#p#副标题#e#
怀着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也承载着医院对我们年轻一代青年医生的殷切希望,我努力做好每一天临床工作,尽力为接诊的每一位病人寻找最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近五年来,门诊累计出诊3572小时,共诊疗病人51848人次,多次获得病人赠予的锦旗及书面表扬信。病房工作中,从中西医两方面综合分析病情,做到诊断准确、治疗得当,并指导下级医师解决临床疑难病例,对病情及用药分析细致。尤其对科内的危急重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脑、急性心衰等,积极组织并参与重症抢救。另外,自2005年科室开展关节穿刺术以来,累计独立操作手术3000余人次,并摸索学习手指及足趾等小关节穿刺技术,现已在科内广泛开展应用。临床工作之余,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科研思路和选题。经过努力,在科研方面逐渐有了一定的起色,2006年,协助科室中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病研究“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规范及疗效评价研究”。2008年,是收获的一年,我被光荣地评为卫生部2007~2008年度“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并获得B类研究计划的资助。同年年底,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也是在2008年,我中标了自己牵头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继续在博士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医药抗强直性脊柱炎骨化的上游信号转导通路。其后,2011年,在此工作基础上,我又中标了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前期研究补肾活血法抗强直性脊柱炎骨化的基础上,探索补肾活血法对强直性脊柱炎骨破坏的分子机制。
今天,作为广安门医院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夫,临床工作很辛苦,而且还有科研任务、带教工作,压力很大;但是,我很充实,而且斗志昂扬!一粒种子,尚懂得努力地长啊长啊,长成参天大树,以报答大地母亲深切的情怀;而我,已在北京这片沃土上扎下根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之情,无以言表!十年来,我的每一步成长之路都铺垫着爱的基石,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值得我去感恩,导师冯兴华教授、王永炎院士、刘保延主任医师、谢雁鸣研究员、北大人民医院寇伯龙教授、北大医学部周柔丽教授、科室姜泉教授、何夏秀老师、张华东老师……他们甘为人梯,扶我踏上战马;而北京,以它博大的胸怀,洒下阳光雨露,哺育我成长。让这一切化作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吧!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我不断前进,不能有片刻的停留!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拼搏、奉献,让我们为医学更加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刘宏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风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