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病毒性肾病是导致移植肾丧失的最重要病因。在移植后,临床患者出现这种机会性感染且合并急性排异发病率的下降,往往提示免疫抑制剂应用剂量过高。研究显示,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他克莫司/霉酚酸酯进行免疫抑制、应用激素维持治疗(对比未应用激素)、高谷浓度他克莫司(对照低浓度)、高剂量激素(对照低剂量)的移植受者的BK病毒性肾病的发病风险更高。由于还缺乏公认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目前常规治疗方案为降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剂量。近期研究显示,在出现明显器官损伤之前,及时降低免疫抑制治疗,能改善患者移植器官的生存预后。
美国休斯敦的Methodist医院的Knight RJ等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筛选研究,以评估筛选BK病毒血症是否能够早期诊断并预防BK病毒性肾病的临床进展和预后。共有369例肾移植受者在移植后接受了BK病毒筛选检查。相关治疗方案为将免疫抑制剂应用剂量减至最低,同时加用西多福韦抗病毒治疗。
结果显示,受试者接受了以他克莫司为基本的免疫抑制治疗,其中8%患者未用激素,6%患者还接受了脱敏治疗。在平均22个月的随访期间,57例(16%)受试者表现为BK病毒血症阳性,平均诊断时间为3个月。59%的受试者进行了肾活检,47%表现为BK病毒性肾病。在平均9个月的治疗后,74%的BK病毒血症患者清除了病毒,4例患者因BK病毒性肾病丧失了移植肾。与未应用西多福韦者相比,接受西多福韦治疗的受试者在诊断时BK病毒载量更高,但最终肾功能相当。多变量分析显示,受者年龄、亚裔人群、尸体供者和应用激素是出现BK病毒血症的独立风险因素。与BK病毒阴性的受者相比,阳性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更低,并且在移植后9个月和12个月时肾小球滤过率更低。
该研究认为,筛选BK病毒血症只能降低但不能消除BK病毒性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BK病毒阳性者的移植肾丧失的风险和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均更高。(作者:王敏骏)
参考文献:《Transplantation》2013;95:94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