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3年09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医生的苦与乐

(一)急诊科医生的故事

    人们习惯把急诊科医生戏称为“万金油”,我却不以为然,并且还认为“万金油”要向全科医生看齐。我们基层医院分科粗略,沒有大医院内、外、妇、儿的大规模,大阵势。我们所遇到的病种繁杂,病情多变,要用“多面手”的角色以不变应万变。“不变”是我们的诊室固定不变,接诊的医生就那么屈指可数几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万变”是指所接诊的患者社会角色、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患者病痛似夏天的脸或变色龙一样多变,一时一个变化。

    正如大家所熟知,要当好急诊医生,不仅要有广博的医学基础知识,扎实而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宽泛精细的临床救治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法律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立足当时,运筹长远,周全镇静指挥;要有驾驭全局的慧眼和思路,总揽一统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大胆决策,科学施救,死而复生,不辱使命。才能在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救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胜任愉快。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窥一斑而见全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直接展示医院的整体风貌和全局形象,同时也是对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考量。我所在的科室不仅工作辛苦,而且随时都隐藏和充满着难以顾及的风险。3班24小时轮班,从早8时接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随时准备着迎接120接回的急重症患者。忙忙碌碌直到下午6时下班。白天工作10小时,午餐仍要自己解决。有时候因抢救病人,常常延误了吃饭和下班。下一班接诊医生从下午6时接班至次日8时,这期间工作14小时。下面就我工作中遇到的个案,写出来与众分享。

#p#副标题#e#

    个案1:在急诊科经常会遇到肇事一方和受伤一方相互扯皮,无理取闹,甚至敲诈勒索。不是酗酒滋事,便是讹人欺诈。受害一方轻伤无大碍,得理不让人,非得要对方付以高额营养费了之,施尽伎俩,狡猾多变,难辨真伪。对方也不甘示弱,雄辩脱责,借故逃逸。双方吵闹不休难于了结,在急诊科屡见不鲜,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

    一个午夜,送来一个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的“重伤”病人,我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内,询问病史已排除了有类似症状的疾病。经验告诉我这是佯装,我及时报了警,即时平息了一场风波。

    个案2:感冒久治不愈的小李来到我诊室。我综合分析了症状和体征后,建议他去行“头面部副鼻窦CT”检查以排除其他疾患。“感冒需要做CT吗?”小李满脸疑虑地问我。检查结果不出我的所料:左上颌窦囊肿和积液得到确诊和证实。我嘱他及时去了鼻科接受手术治疗。不久“感冒”彻底治愈,避免了一次误诊误治。

    个案3:一次家人送来一具早已断了气的尸首(家人不能识别死活),要求我们施以抢救,以尽心尽孝。我一检查生命体征全无:口唇青紫,四肢冰凉,沒有脉搏,瞳孔散大,无心电活动,根本测不到血压。我向家属讲明病情,并说沒有必要再浪费资源和精力了。可家属仍坚持要我们尽力再试一把,我们还是满足了他们的请求。因为一切要以病人为中心,这样更能体现人性化,更能体现我们的人道主义精神,更能促进医患和谐。

    个案4:一位来自边远农村的重度贫血患者,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后,我不顾下夜班的疲劳陪病人家属拿着报告和切片,辗转70公里,到陕西省人民医院找我的老师以复查明确诊断,为病人及时决策治疗方案赢得了时间,不仅消除了患者思想压力,还减轻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好不开心,因为病人快乐着,我也快乐着。

    个案5:刚刚入冬的一个黄昏,我在门诊值班。一孕妇办完住院手续已是下班时分,这时锅炉房早已没了开水。我为孕妇用我们值班用的烧水器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她喜出望外,向我连连表达谢意!这壶开水不正是医生为患者服务的热情吗?不正是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的缩影吗?作为医者有一种欣慰和自豪,算是尽了我的天职。好不快乐!我的这一举手之劳,送去的不仅仅是细小服务,但愿这壶开水能温暖孕妇寒冷的冬季。这也是我当初走上医道的初衷。医患和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个案6:青年女性19岁,体态较肥胖。以腹痛起病在乡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呼120接回。其母陪同前来医院。我一边问病史,一边征得患者合作。患者腹痛到跪着哭喊央求医生立刻解除疼痛。腹痛时而松缓减轻,时而变紧加重。痛苦表情的流露中,难以掩饰难为情的样子。上床开衣松裤间,第一眼望去,膨隆的腹部满布着花白相间的“妊娠纹”——可能怀孕了,我自言自语道。其母很是不以为然,对我的说法很是不满,并质问我:“我女儿刚刚19岁,还没有嫁人呢!”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只好耐着性子通过检查来证实。忐忑不安中我陪同病人来到B超床头。“腹中存活胎儿38周。”B超医生脱口而出。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其母一脸的无奈与难堪,在科学面前,在事实面前无言以对。时至今日尽管已过去了很久,我始终为这位患者保守着这个秘密,永不泄露。尊重患者隐私,做患者忠实的朋友是我们医者永恒的追求。

#p#副标题#e#

(二)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整日在医院工作与病人接触,经常见到一些医患之间的事,发人深省,耐人深思。

    那年冬天寒冷干燥、少雪缺雨,气候让人容易患病,使得“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大增,门诊病人和输液病人也相应增加。70岁的李大爷于内科门诊在龚医生诊室检查,龚医生一共给他开了2天输液和3次肌肉注射,并嘱咐李大爷社区门诊是24小时值班,随时可来打针输液。龚医生当天开了医嘱单输液治疗一次,由于发热当时只开了一次的肌肉注射医嘱,费用也是一次的。一天的治疗顺利结束,老人高兴返家。

    由于家务琐事忙累,李大爷第二天傍晚来输液,输完后硬是要值班护士给他再打一次明日要赶路的预防退热的柴胡肌肉针,徐护士没有答应老人的要求,并解释说:“要根据病情再说打与不打,还有就是你若要打,还得交一次肌肉注射费用。”老人脸色立马变得怒不可遏道:“龚医生给我说了,我随时都可以打肌肉针,交费不交费不是我的错,是收费室没有一次收完。不关我的事。”徐护士反复耐心解释,老人仍然还是固执。

    徐护士把老人的要求交给当班的木医生,木医生一看收费单据果然是收了一次费用,并给老人解释说确实是收了一次费用,真的要打还得看病情,我们不能随便给您打了完事。待护士量完体温,如果高我就叫徐护士给您打了这针,不收费。木医生的一番解释让老人心情平静了许多。就这样徐护士一测体温还高,就免费给老人打了这支肌肉针,老人的体温降至正常后离开。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木医生和徐护士让老人在治疗的同时得到了满足。

    无独有偶,一日傍晚,由于家庭琐事生气来了一位从口吃进2枚缝针的病人,来时痛得满地滚,接诊的是尚医生,尚医生的第一反应是对症处理,同时急行腹透以明确消化道内缝针的位置,然后再通知胃镜医生协助取出,若取不出,下一步可能得手术切开取出。但此时值班的放射科医生正在手术室配合一台手术做治疗,不能及时为此病人行检查。

    尚医生向病人说明情况后希望病人能尽快另择医院。可陪同病人来的家属一时急怒喝道:“还有其他医生啊,快叫!难道你们见死不救?”尚医生如梦初醒,思索中急忙将电话拨至总值班,总值班立即叫来了在家休班的郑医生,为病人及时治疗赢得了时机!确保了病人的生命安全,医患皆大欢喜。

#p#副标题#e#

(三)守护健康的人

    1986年,一张东南大学医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录取通知单,高兴得老木几夜没睡稳,老木终于可以坐在梦寐以求的高等医学学府的课堂上了。

    早已过而立之年的老木,对白衣梦穷追不舍,努力不已。进入医学最高学府,他以“大人学生”安慰自嘲,并坚信这是通向他人生之路的又一个充电站。他奋力追赶他的白衣之梦——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白衣战士,为自己能成为医学人才、白衣战士而骄傲。

    毕业后老木转归到我们当地片区的社区医院他在社区医院医生的岗位上一待就是20个春秋,在广大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在医改前的困境里,医院效益最低谷时连职工工资都难保障,少数医务人员对医院失去信心,或者跳槽走穴,或者弃医改行,人心涣散,人才流失。可老木却坚持着留了下来,医院仅有的病人如同磁铁般吸引着他雷打不动地挺到现在。我曾经问过老木,他说他是自学成才的,是医院培养了他,他感恩医院,人要知恩图报。

    作为社区医生,陪同病人全程检查治疗是有责任心的体现。遇到夜间值班,病人病情危重,此时老木充当多种角色:是医生,亲自为病人检查诊病;是总指挥,协调沟通相关科室医生及时到位检查;是通讯员,报院领导和总值班下情上达,上下沟通,互通信息;是服务员、是护工,帮助搀扶或抬送病人,跑前跑后,室内室外,楼上楼下为病人及时手术赢得时间。老木带着丰富的情感和科学态度施救,热情真诚而积极服务,贯穿整个工作始终。这样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医疗道德天职之所在,也是目前改善医患关系的金钥匙,更是促进医患和谐保障健康的一味良药和催化剂。

    老木所在的急诊科室工作辛苦,3班24小时轮班,随时准备着迎接120接回的急重症患者。白天忙忙碌碌工作,午餐仍要自己解决。要么自带盒饭,要么一个电话服务生送来一碗面条,囫囵吞枣,将就凑合。没准还要接诊应付午饭时来的病人。有时候因抢救病人,常常会延误吃饭和下班。

    老木值夜班时,经常是和衣而卧,侧耳静听门外的动静。或者闻有门铃声便一骨碌爬起,丝毫不敢迟疑,丝毫不敢懈怠。清闲的时候躺在床上想着昨天班上处置过的病人,哪里处置及时满意?哪里有漏洞不足?就这样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惟恐枉穿了一回白大褂,生怕瞒天过海,误人生命,玷污了神圣的白衣天使的美称。在紧张不安中,老木已度过了二十几个春夏秋冬,以至于现在身患严重的神经衰弱,年纪轻轻却俨然一副憔悴老头样。尽管如此,老木仍然忠诚于他的医学事业,他的社区岗位和诊室病人。看着一个个垂危的生命在老自己手中复活,老木常常陶醉其中。在社区医疗工作岗位上,愿老木和他的同行谨慎仔细、妥当处置,以仁爱之心救助更多患者。

#p#副标题#e#

(四)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是电影《红高粱》里的一句歌词。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病房的走廊里,妹妹手术后恢复初愈之时我由衷地呼喊出来。在她弓着背畏畏缩缩,哈着腰颤颤巍巍,扭扭捏捏地向前挪步走路时,给她以勇气,给她以信心和力量。鼓励她大胆挺起腰杆,跨步向前,迈向美好的未来,尽情享受快乐的生活。

    妹妹生来瘦小,但利落能干。干起活来风风火火,风雨无阻。不幸的是她的“胆囊病”天生所得,与生俱来,患病久矣。作为兄长,同时也是医生的我很惭愧,也很无奈,常常为不能解除根治她的病痛而感叹乏术,诅咒命运的变幻莫测,坎坷多磨。有时候眼睁睁地看着妹妹受尽痛苦而束手无策。

    曾几何时,妹妹为我家的生活,饱经风雨出力流汗。记忆中妹妹为了支持我上学而放弃学业,辍学回家帮母亲劳作。母亲很赞赏她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忍不拔干劲。无论天阴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在村中妹妹总是第一个天还没亮就带上几百斤的重车出发了,风里来雨里去,将家里的“特产”——农产品送到十里以外的集市上销售叫卖,换取生活费。每天总是忙忙碌碌,难得清闲。对她自己的“胆囊病”却是无暇顾及。每每腹痛发作时,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不能减轻和分担她的痛苦。只能请来乡医打打止痛针,吃吃消炎药。还是不能解决根本,仅此而已。眼看着妹妹满头大汗,坐卧不宁,痛苦不堪,叫人揪心着急。夸张一点讲,不知道有多少次痛昏过头,命悬一线,九死一生。有一次发病累及双眼颜面,发黄的眼,发黄的脸,家人担惊受怕,到处求医未果,那时医学欠发达,就这样没有根治而扛了过来。一晃妹妹已走过30个春夏秋冬,反反复复度过了无数次的痛苦煎熬。

    直到我学医毕业工作后,妹妹才来我工作的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腹部B超明确报告为“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2009年8月的一天妹妹因腹痛突然发作,被120接回我院住进外科。使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这种病少见,手术难度大,我院技术有限,不得不转送至陕西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经过家人一致努力,东拼西借凑足了2万余元手术费用。陪护妹妹跑前跑后,做术前准备,找我的老师和朋友帮忙。走进肝胆外科,科里已经没有空床了,杜、孙二主任和护士长商量后将妹妹安排在走廊里,尽管如此家人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是感激不已。

    手术当日,我心里忐忑不安。明知手术的复杂性,依然在手术室门外徘徊等妹妹的手术完毕出来。我深知医学是一门科学,它难以预测、充满风险,谁也不敢保证和承诺。果然不出我所料,因为这种病例少见,病情复杂,难度大,切口渗血多。早上8时进入手术室,下午5时才出来,出来后又急送重症监护病房监护了两天。手术台下的医护人员尽管疲惫不堪,精疲力竭,但脸上还是充满着成功的喜悦。父亲盛情邀请他们去吃个午饭,被他们婉言谢绝了。经过2周肝胆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与护理才出现本文开头我为妹妹呐喊的一幕。

    那日,一家人坐在母亲的生日宴席上,其乐融融,好不开心。用母亲的话说,过去穷没啥吃,经常饿肚子,如今生活好了,每天可以改善生活多吃些有油水的东西,妹妹却容易腹痛发作,现在终于可以不再因胆囊病而挑三拣四了。妹妹微微一笑,满脸洋溢着幸福,这下再也不用忌口了。家人为她高兴,父亲给她夹来了大肉,母亲为她递上了鸡蛋。我在一旁风趣地说:“这下可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了。”

#p#副标题#e#

(五)因为爱所以爱

    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明天就要走了,今天晚上她答应孩子早点回家,陪她吃饭。此时,忙碌一天的林医生正准备下班。刚走到急诊室门口,她隐约听到救护车的呼啸声,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救护车停在急诊室门口,看着车上抬下来的病人,林医生马上放下包,开始对病人实施抢救。半小时后,病人脱离了危险,她才松了一口气,交代好随后的事宜后,方才离开办公室。

    1996年到急诊室至今,林医生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6年。16年来,有过许多次这样紧急的时刻。林医生慢慢地养成了处变不惊、一丝不苟的工作风格。在急诊室,常常能看到她和蔼地检查急病的孩子,为突然发病的患者急救。她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对患者无私的爱,受到了患者的赞扬。遇到年迈的老人,林医生总是能不厌其烦地与其沟通,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给老人介绍病情,帮助他们打消顾虑;遇到年幼体弱的小孩,林医生会温柔地哄着、逗着,消除他们的恐惧;遇到感冒发烧的病人,林医生会默默地走过去,关上风扇;没有病人就诊的时候,她会主动到观察室巡视,和病人聊天……

    急诊室经常会遇到病情紧急的患者,需要急救医生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一念之差就会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沉静冷静的林医生在医疗急救时动作异常迅速,不管白天或者晚上,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只要是病人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并很快进入状态。因为她知道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弥足珍贵的,如今林医生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无数危在旦夕的生命。

    120急救的特点是病人呼叫紧急,病情来势凶猛,危重急促,随机性大,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风雨兼程。再者由于120急救设备在起初时还不够先进,没有急救担架车,病人都靠着医护人员用担架抬上抬下;120急救系统也还不够完善,没有来电显示,工作人员不足,乡村路途泥泞,住户地址不详难找,患者住高楼而又缺少人陪等很多因素给工作造成诸多困难,给急救病人实施抢救增加了难度。

    林医生说她热爱这份职业,能够在急诊第一线,用自己的双手挽救患者的生命,这是她生命中值得骄傲的事。然而急诊工作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战场,她仍然在不断地磨炼自己。在这个战场上,她永远不能懈怠,没有抱怨,没有完美。只有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才能使双手更有力量,才能让自己在医学的道路上更成熟,走得更稳健,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保障社区健康的守门人,才能给更多的患者送去福音。

(作者:林远华 西安市阎良铁路医院 急诊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