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极早产儿在生后数周可能需要间断或持续吸氧,因此需要用脉搏血氧计监测血氧饱和度。氧疗的目的是给组织输送充足的氧,同时最小化氧毒性和氧化应激。早产儿对氧气的不良作用尤其敏感,目前尚不明确早产儿动脉氧饱和度处于什么范围内能达到这种平衡。
氧疗被用于早产儿始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在近万例早产儿失明后,随机试验证实,不受限制的氧疗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20世纪60年代,氧疗受限,很多地方的吸入氧浓度采用上限。自此,在医生们寻求氧过量和氧缺乏的平衡中,无限制用氧时代被限制用氧时代所替代。最近,英国研究人员比较了4家新生儿中心、不同氧饱和度目标值下极早产儿的结局。该研究发现,视网膜病、慢性肺病和体重增加缓慢的发生率在氧疗政策限制最严格的地方最低,且死亡率没有增加。
2005年到2007年,5项随机试验启动,以解决长期以来对极早产儿氧疗剂量的疑问。所有试验都探讨了与动脉氧饱和度91%~95%的目标值相比,降低吸氧浓度使动脉氧饱和度达到85%~89%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中美国一项试验——SUPPORT(US Surfactant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and Pulse Oximetry Trial)显示,氧饱和度目标值较低组严重视网膜病减少,但死亡率增加。两组18个月时的复合结局——死亡或神经发育受损无显著差异。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试验招募提前终止了,因为一项中期亚组分析显示较高氧饱和度目标值组的婴儿存活率增加。
为比较较高或较低目标动脉氧饱和度对极早产儿死亡及残疾率的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的Barbara Schmidt等在加拿大、美国、阿根廷、芬兰、德国和以色列的25家医院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试验。
2006年12月~2010年8月间,1201例孕23周0天~孕27周6天出生的婴儿在生后24小时内入组。用脉搏血氧计监测受试婴儿的血氧饱和度直到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36周~40周,比真实值高或低3%。护理人员负责调整氧浓度,以使氧饱和度达到88%~92%,由此产生了2个治疗组,其实际目标氧饱和度分别为85%~89% (n=602)或91%~95% (n=599)。
主要复合终点:矫正月龄18个月时的死亡、粗大运动功能障碍、认知或语言发展迟缓、严重听力丧失或双眼失明。次要终点:早产儿视网膜病和脑损伤。
较低血氧饱和度目标值和较高目标值组分别有578人和569人有充足数据,可纳入主要结果分析。较低或较高目标值组分别有298人(51.6%)和283人(49.7%)死亡或带残疾存活(OR 1.08;95% CI:0.85~1.37;P=0.52)。85%~89%组和91%~95%组死亡率分别为16.6%和15.3%(OR 1.11;95% CI:0.80~1.54;P=0.54)。较低血氧饱和度目标值组最后一次氧疗时的矫正胎龄比较高目标值组平均低0.8周(P=0.03),但不改变其他结局。
该研究显示,对极早产儿而言,与目标氧饱和度91%~95%相比,85%~89%的目标值对18个月时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无显著影响。(作者:白蕊)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3;309:21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