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3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一位老医生的回忆

(一)穷人找我看病

    我这位古稀之年的医生思想守旧,看不惯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形势下,医院趋向市场化、丢掉公益性的做法。看不惯小病大查大治,以肆无忌惮地开单、开药为手段,创收为目的,千方百计把病人口袋里的钱拿来为我所用。深恶痛绝“机器一响,黄金万两”(任意开各种检查单,不让机器闲着)。脑子里丢不开医院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认为应将道德、良心、同情心放在首位,不该像商店那样以营利为目的。我的思想境界还停留在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一切为了病人。

    我经历过缺医少药的困境。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在某农场为医,限于财力和物力,我曾上山采中草药防治疾病。文革后期我下放农村,主持合作医疗达十年之久,力求“保本自给”不超支。由于经费短缺,看病不得不量入为出,一个钱当两个钱花。

    时代磨练了人,让我掌握了一套勤俭办医的本领,养成惜药如金的习惯。在日常治疗工作中总是精打细算,能用老药、便宜药治好病,就不用新药、贵药;能用口服给药治好的,就不用注射或打点滴;能在门诊治好的,就不收住院。总之宁缺毋滥,处处精打细算,千方百计为病家省钱,力求少花钱看好病,节省社会医药资源,减少无谓的消耗与浪费。我好比是一位老手艺人,心里总是盘算如何省工省料把活干好,也就是说既治好病,又让病家得到实惠。

    行医半个世纪以来,我始终铭记在医学院读书时,我的老师们——医学界老前辈、知名的专家教授对我辈学子的谆谆告诫与嘱咐。

    我敬爱的老师陈翠贞教授(我国儿科医学开拓与奠基者之一,“上医”儿科系主任、儿科医院院长)开处方时,总要核算一下费用,给予病人最有效又最低廉的治疗,如果病家仍付不起,她就慷慨解囊相助。我们的副校长、中外知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教授,一次“查房”时开导我们:“用最便宜的药,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尽快把病人治好,这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他又说,“治病切忌贪大求洋,故弄玄虚,让病家多花费……”这些金玉良言,我永远铭记在心,终生受用。

    我总是设身处地为病家着想,特别是对那些外来打工者和贫病者,更是精打细算,就像需要自己口袋里掏钱似地算计着花,不忍心让病家多破费。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通常花费一二十元或二三十元就可把病治好。有好多患儿是同行大手大脚花费数百上千元未治好的,其实未必是需要下“猛药”的重病,经过我反复琢磨与推敲,明确诊断,大多“轻取”了事,博得群众赞赏,赢来大量病人,门庭若市,尤其是穷苦人喜欢找我看病。通常总是下不了班,弄到下午1点钟方“歇手”用午餐,然后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家休息,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我曾多次碰到这样的事情:家长手持我开的处方去配药,一会儿折回,跟我商量能不能减去一点药?原来病家带的钱不够,缺几元钱。我对他们说药是不能减的,否则治不好病。不禁联想起当年在大学读书时,堪称“穷小子”的我有时连8分钱平信邮资也拿不出,真是“一分钱逼死英雄汉”啊!于是拿出几元钱给垫付,而病家硬是不肯接收。我说不必介意,为孩子治病要紧,几元钱暂且拿着,以后有便来城里还钱就是了,但是不必为了还这几元钱而特地来回走一趟。

    我从不记下这些家长的姓名、住址什么的,区区之数,何足挂齿!但是后来几乎没有一个不来还钱的。有一次,一位农妇来还我10元钱,不好意思地说:“早就该来还钱了,只因母亲患病,我回娘家服侍了半个多月,因此直到今天才来还钱,真不好意思啊!”说实在如果她不来还钱,我早已忘记这件事了。

 

#p#副标题#e#

(二)甲状旁腺在胳膊上安家

    上世纪80年代,曾遇见一位女童,她患甲状腺癌已做根治术,病灶范围甚为广泛不得不连同甲状旁腺一并切除,仅留下1/5的甲状腺组织,术后患儿除每天服用维生素D外,还要来医院静脉滴注钙制剂,不然就会发生低钙抽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给这位患儿做了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术,结果十分成功。

    这名蔡姓10岁女童,不幸患甲状腺癌,1984年在南京某医院作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癌细胞广泛浸润,将大面积甲状腺组织(占4/5)连同附着其上的两对甲状旁腺一并切除。出院回家后,患儿一直在本院门诊随访,起初每天服用小剂量甲状腺片,同时服用维生素D和钙制剂,每周还要来医院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1次~2次,以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患儿照常上学读书,静脉补钙前曾多次进行血钙测定,均在7毫克/分升以下。有几次患儿因故未按时来医院静脉补钙导致抽搐发作,面部和手足发生强直性肌痉挛,立即来本院急诊,静脉滴注钙制剂之后患儿肢体抽搐很快平息。

    甲状旁腺属于人体内分泌器官,体积如稻粒大小,共有两对,左右对称排列,紧贴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后面,可埋藏于甲状腺实体内。看上去小不点儿的东西却非常重要,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素有调节人体钙、磷代谢的作用,可维持血液中钙、磷浓度的相对稳定。甲状旁腺对血钙水平的变动极为敏感,可视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当血钙浓度降低时,甲状旁腺的分泌会增加。血钙浓度升高时,甲状旁腺的分泌会减少,以保持机体血钙稳定。

    钙具有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正常人血钙浓度维持在9mg/dl~11mg/dl(即2mmol/l~2.9mmol/l),当甲状旁腺分泌不足,血钙浓度降至7mg/dl时,机体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就会增高,导致手足搐搦症发作,表现为手足和面肌发生有疼痛感觉的强直性痉挛,每天可发作数次,每次持续10到20分钟或更长时间。临床上痉挛主要见于维生素D缺乏的婴幼儿。

   本例作甲状腺根治手术时,为了尽量切除癌症组织保持患儿的生命,不得不“丢卒保车”,牺牲两对甲状旁腺,以致自身原有的调节血钙水平的功能丧失,只能长期依赖每周两次静脉补钙,以维持其血钙水平,防止手足搐搦。

    定期给患儿补充维生素和钙剂,毕竟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需长期进行不能间断,对患者来说是一件非常麻烦和痛苦的事情。为了寻求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我院儿科、妇产科和外科医生共同商讨,决定为患儿试行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术。

    终于等到这一天,本院产科有位产妇产下一对孪生儿,因重度窒息而夭折,征得其家长同意,我们立即将这对孪生儿颈部的四对甲状旁腺取出,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先取其中一枚做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正常的甲状旁腺,将其余7枚一并移植于患儿前臂皮下组织(沿长轴排成一直线,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术后短期内静脉滴注钙制剂二次,以后未给予定期补钙,患儿并未发生低钙抽搐情况。甲状旁腺移植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曾分别作血钙测定,均在10mg/dl以上,提示植入患儿体内的同种异体甲状旁腺已经成活,作为“替身”开始行使甲状旁腺的特殊功能。

    患儿经移植异体甲状旁腺后,无任何不适感,亦未发生排异反应,这可能因新生儿的器官组织抗原性低,机体对其排异性低的原因。这位患者就住在本城,移植异体甲状旁腺之后,我一直看着她上小学、上中学、到后来就业、结婚生子,现如今她的孩子已读小学,母子均健康。

 

#p#副标题#e#

(三)自制直肠镜治痔疾

    江南农村民间有“十男九痔”的说法,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农民终年在田间劳作,不乏重体力劳动,诸如挑重担、扛重物等;有的农活诸如刨地、掘沟、插秧、收割等需长时间站着、蹲着操作,干久了会导致直肠肛管黏膜充血,影响静脉血回流,造成直肠下端黏膜下静脉曲张,形成“静脉团”,然后就得了痔疾。

    那些年,我从公社医院下放到大队,主持农村合作医疗,每天上午坐诊,下午带领“赤脚医生”巡回医疗、串村走户、送医送药上门,每次走到一处露天粪缸集中地,总是见到其中一只粪缸边有一滩血,天天如此。以往农民有蹲露天茅坑拉屎的习惯,不愿像妇女那样在室内坐马桶排便。

    血染粪缸现象引起我的注意,这是谁家的粪缸呢?经过调查与察访,终于得知是郭姓农民家的粪缸,户主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年近半百,因患有痔疾每次排便后总是滴血不止,已经拖了好几年。而当时公社医院不会做痔疮手术,去城里大医院医治吧,家庭贫困无力负担费用。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面色苍白,动辄气促无力、头昏眼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多亏生产队长给予照顾让他干池塘养鱼苗的活儿。

    我非常同情这位贫苦的农民,为他治病义不容辞。他患的是内痔,亟待医治。昔日笔者在教学医院当实习医生,低位腰麻下施行痔疮手术时当过助手,但尚无独立操作经验。经过反复翻阅书本,我认为可以试行简便疗法:对经常出血的痔核,不妨采用丝线结扎,或者注射硬化剂让它自行干枯,这样就不会出血了。

    说来说去,需要一具直肠镜方能操作,可是合作医疗经费拮据,直肠镜从哪里来呢?

    有道是穷则思变。忽然想起前天在路边捡到一只废弃的小手电筒,我寻思不妨将这个比大拇指粗的圆筒形金属壳改成直肠镜。于是跑到大队办的五金厂,将电筒壳两头截平磨光,上面挖两个对称的长方形小“天窗”;取一段直径与之匹配的钢筋,一端磨成半球形,将其表面磨光后插入这个电筒壳,充作“芯子”,这样就自制了一个直肠镜。

    待煮沸消毒之后,将圆钝的前端蘸些植物油插入患者肛管,然后拔去其中的钢筋芯子,缓缓转动就可以通过金属壳侧面开着的两个小“天窗”,窥视直肠黏膜,找到容易出血的痔核两处,然后用血管钳夹持穿了丝线的小弯针,刺入痔核基底部予以结扎。对于较小的痔核,则注射硬化剂鱼肝油酸钠,以促使痔核硬化,阻断血流防止出血。

    用这个自制的直肠镜,采用丝线结扎或硬化剂注射疗法,我先后治愈数例内痔出血患者。那位郭姓农民是第一例受益者,不久他便面色泛红,浑身是劲,干活不再气促无力了。

    后来,郭姓农民刚高中毕业的儿子成为我为该村培养的第三名“赤脚医生”(后来我上调市医院),在村卫生室上岗至今,工作踏踏实实,能够独当一面,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村医。

 

#p#副标题#e#

(四)儿童哮喘症暴发之谜

    我在江南水乡某乡镇医院当医生时,曾“侦破”一宗因偷食苗圃母红薯引起的“怪病”案,如今回味往事,仍感到十分有趣。

   那年梅雨时节,有好多村童突然发生咳嗽和哮喘,接二连三地来医院就诊,半个月之内先后有二三十例,他们的年龄从六七岁到十多岁不等,以男童居多。主要是咳嗽增剧,粘痰,还有的痰中带血丝,大多伴有哮喘,夜间难以平卧,甚至端坐呼吸到天明。听诊肺部可闻粗大的哮呜音。有的患儿出现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现象,只好病卧在床,不能上学。家长惴惴不安,求医心切。

    黄梅时节固然为哮喘症多发时节,但为何接二连三地呈暴发状态,而且患儿来自同一个村。选择几例严重哮喘患儿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显示白细胞总数偏高,嗜酸性白细胞大多在10% 以上,显然为过敏因素引起的小儿哮喘症。

    是什么致敏原引起的呢?我一时弄不明白,只能对症治疗,给予平喘止咳和抗呼吸道感染等药物。一周之后,一个个症状缓解,逐渐恢复正常。我寻思这未必是治好的,有的患儿并未积极治疗,后来也自行缓解了,说明这个病有自愈倾向。

    不由得想起,先前听到一位种了几十年菜园的老农说,黄梅时节下浇过人粪的菜地,不可打光脚板儿,也不可用手触摸泥土,否则会招惹“粪怪”(又称为“粪触块”),使人手足奇痒难受,夜间别想安眠,实在熬不住,只好点燃香或香烟头去烫,以求止痒。过了几天,咽喉就会感到刺痒难受,咳嗽、气喘随之而来,用庄稼人的话说这是“粪怪”赶到咽喉了,又要第二次受折腾。

    读过医科寄生虫学的当然明白,所谓“粪怪”乃是钩蚴皮炎,要不了几天,侵入人体的钩蚴随血流移行到肺部,穿过肺叶毛细血管进入肺泡,会引起出血、炎症性病变和超敏反应,此乃“钩蚴肺部移行症”,患者会出现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这些农村儿童,是否也是因此而发病呢?经一一询问,患儿均矢口否认最近曾赤脚下地,手足没有得过“粪怪”,看来钩蚴肺部移行症可以排除。

    进一步询问,这些哮喘症患儿一个接一个地吐露了真情,原来他们于傍晚时分悄悄地潜入苗圃,偷食苗床里的母红薯,这下终于找到了“破案”线索。

    红薯苗床通常以人粪作肥料,每割一次薯苗(供扦插入田土作培育红薯之用),就浇一次粪水,以促使其生长,因此母红薯成为蛔虫卵的“大本营”。孩子们把母红薯偷到手,不洗净,也不削皮,用手抹掉附着在其表面的泥巴,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嚼。大量感染性蛔虫卵随之吞下肚,就此种下祸根。

    蛔虫生活史表明呑下的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后,蛔蚴钻入肠黏膜进入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肝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到达肺部,再穿过微血管进入肺泡,然后经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喉部,随痰液被咽下肚,幼虫再次进入小肠,发育成为成虫定居下来。从感染性蛔虫卵进入人体至雌虫产卵,约需60~75天。 当大量蛔蚴穿过肺泡时,跟钩蚴穿过肺泡一样,也会引起出血、炎性病变和超敏反应,出现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有的还有发热,乏力等全身性症状。

    以往对于在人体脏器内移行的蛔蚴尚无有效的药物,不像如今可服用阿苯哒唑(肠虫清)驱钩蚴、蛔蚴。对这些哮喘症患儿,只好采用止咳平喘、解热等对症治疗,同时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两三个月之后,对这些儿童作粪便化验,低倍显微镜下查虫卵,均发现大量蛔虫卵,说明他们成了蛔虫的终宿主,于是给服哌嗪片驱虫,均排出蛔虫,最多的一名患儿排出45条。

    一场由蛔蚴引起的农村儿童哮喘症暴发至此被“侦破”,划上圆满的句号,其前因后果颇发人深省。

 

#p#副标题#e#

(五)难忘小女孩

    我这位老字辈儿科医生,退而不休,仍旧每天坐堂应诊,在我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患儿解除疾病的痛苦。行医半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曾经坐在我的诊桌旁,接受检查与诊治,可是不久他们便消失在我的记忆里,唯独有一名天真无邪、是非分明的小女孩,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小女孩正好五周岁,在城中幼儿园上中班,她长得眉清目秀,圆脸蛋儿,头上扎两根拨浪鼓式的小辫子,聪明伶俐,惹人疼爱。

    这天中午快要到下班时,小女孩在她母亲陪同下进入我的诊室,说是这几天来发热、畏寒、鼻塞、流涕,伴咳嗽。我给她做了检查,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诊毕,小女孩玩弄着我的听诊器,爱不释手,她妈妈手持我开的处方要下楼去给她配药,小女孩要求留在医生爷爷这里玩一会儿,妈妈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吩咐她不可淘气,也不要乱跑。

    我收拾好诊桌,作好下班准备,眼下没有病人,于是跟这位小姑娘闲聊起来,从幼儿园里生活扯到家庭情况。想不到她突然开口道:“医生爷爷,我的爸爸爱吃埃托啡!”

    想不到小小年纪的孩子居然能够说出这个国家严加管理的麻醉药品的名称,这让我惊讶不已!

    “我还看见爸爸躺在我的小房间里吸那个,有时还往自己胳膊上打针呢!”她边说边做手势,接着一本正经地说:“医生爷爷,这是犯法的,说不定会被警察抓了去……”

    这小女孩如此是非分明,通晓事理,令我惊愕不已,不禁问她:“你妈妈知道这种事情吗?你爸爸有工作吗?”

    “怎么不知道!我妈妈劝过他好多次,可爸爸就是不听,还常常发脾气,跟妈妈吵架。”接着,小女孩伤心地说:“我爸爸已经好久不去做小生意了,只知道向妈妈要钱,要个没完没了,不给就动手打人,还拿东西……医生爷爷,你说该怎么办呢?”

    孩子的妈妈配了药回来,我将小女孩刚才告诉我的事情直言不讳地说给她听,赞叹她有这么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真是难能可贵啊!然后我奉劝这位妈妈回家之后要好好做丈夫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了家庭幸福,也为了这个可爱的孩子,戒毒为上策,必要时可以求助于社会甚至“公安”,为的是挽救他,千万不要毁掉这个三位一体的家庭啊!

    她妈妈脸上露出苦笑,对我表示感谢,含泪告别。自从那次相遇后,母女俩再也没有踏进我的诊室,然而小女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安然无恙吗?她那吸毒的爸爸有没有改邪归正呢?我始终惦记着。

(作者:谢基立 江苏江阴市人民医院)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