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抗原调节着初始B细胞而非T细胞免疫应答,这对我们理解B细胞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成熟B细胞在发育阶段会遇到内源性抗原,后者诱导B细胞“失能”或功能的无应答性。这些“沉默”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存在,一方面可能是为保护性免疫扩展抗体特异性的功能,同时也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来源。
事实上,人体内多达75%的新生B细胞和约30%的成熟B细胞会表现出某些程度的自身反应性。通常情况下,这些自身反应性在人体内并不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与T细胞的克隆选择不同,受体编辑(receptor editing)和失能(anergy)是B细胞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体外周有那么多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却能够维持“不发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报告小鼠模型,揭示了B细胞在脾脏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内源性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机制。该小鼠模型体内的B细胞在Nur77调控区的控制下,BCR信号可以迅速诱导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体内B细胞成熟期抗原依赖和抗原非依赖的BCR信号事件能够被可视化。
结果表明,脾脏中发育阶段B细胞会遇到抗原,反过来这种抗原暴露可以调节B细胞中BCR信号的应答。而该过程至少部分是通过下调表面IgM(而非IgD BCR)的表达和通过调整基本钙水平实现的。相反,在初始成熟T细胞中却没有类似的过程发生。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这些数据不仅证实了自身反应性B细胞持续存在于成熟B细胞群体中,而且证实了成熟B细胞群中持续存在功能性无应答性或无反应性,这个事实长期以来都受到怀疑,但从未被证实。对于理解T细胞和B细胞中耐受是如何被不同强化的,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在疾病中发生异常的,这些结果至关重要。(作者:刘荣军)
参考文献:《Nature》2012;48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