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3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治疗对非肥胖高血压患者更优

    各种身材的人都会得高血压,而控制血压的治疗中不太会考虑体重问题,尽管肥胖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已经形成共识。但既往临床研究提示,在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中,体重超标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低,这与人们的常识相悖。为了明确降压治疗是否因体重不同影响患者心血管状况,纽约州立大学的Michael Weber博士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该研究中,根据联合用药方案分为苯那普利(benazepril)+羟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B+H)组和苯那普利+氨氯地平(amlodipine)(B+A)组;又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患者分为肥胖组(BMI≥30Kg/m2,n=5709)、超重组(BMI≥25且<30,n=4157)和正常体重组(BMI<25,n=1616)。主要观察终点为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中风;校正了性别、年龄、糖尿病以及既往心血管疾病、中风和慢性肾病史。

    结果显示,B+H组达到观察终点的发生率(每千病人年)分别为正常体重组30.7、超重组21.9和肥胖组18.2,整体P值为0.0034,呈显著性差异。然而,B+A组的相应数据则未显示出组间差异,分别为18.2、16.9和16.5,总体P值为0.9721 。在肥胖组里,B+A组和B+H组达到主要终点的发生率相当;但在超重和正常体重组,B+A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H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分别为0.76(95% CI:0.59~0.94, P=0.0369)和0.57(95% CI:0.39~0.84,P=0.0037)。

    该研究表明,高血压在正常体重和肥胖患者中或由不同机制介导。噻嗪类药物为基础的治疗对非肥胖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弱于肥胖患者,而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治疗在不同BMI组都表现出相似的作用,所以可为非肥胖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作者:贾玉华)

参考文献:《Lancet》2013;381:537-545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