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病情发展往往伴随着疼痛、高血压甚至肾衰。在临床前研究中,非肽类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可抑制肾脏细胞增生,并缓解肾脏功能减退。美国梅奥诊所的Vicente Torres等开展的3期、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托伐普坦治疗ADPKD患者的肾脏体积增加及肾功能下降在3年后得以延缓。
在该研究中,1445名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托伐普坦(n=961)或安慰剂(n=484)。主要有效性终点是托伐普坦相对于安慰剂的肾脏总体积(total kidney volume,TKV)年变化速率。关键的次要终点是ADPKD进展事件的复合指标,包括肾功能恶化、发生严重肾脏疼痛、高血压恶化、蛋白尿以及血清肌酐水平倒数的斜率变化。
结果显示,在3年研究期间,托伐普坦组的TKV增长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分别为每年2.80%和每年5.51%,p<0.001)。关键的次要终点显示,托伐普坦组的肾功能恶化、肾脏疼痛、高血压或蛋白尿等多项事件的风险显著较低(HR=0.87, 95% CI: 0.78-0.97, p=0.0095)。对该终点的效应,其贡献来自于肾功能恶化事件风险降低61%(HR=0.39,95% CI: 0.26〜0.57, p<0.001)和肾脏疼痛恶化事件风险降低36%(HR=0.64,95% CI: 0.47〜0.89, p=0.007)。此外,托伐普坦组肾功能下降的速率约比安慰剂治疗患者小30%。
总体上,1157例(80.1%)患者完成为期三年的试验(托伐普坦和安慰剂治疗患者分别为77.0% 和 86.2%)。托伐普坦治疗组患者因不良事件停药者比安慰剂组患者多(分别为15.4%和5.0%)。与托伐普坦治疗有关的最常见不良事件(≥10%且显著大于安慰剂组)与其促排水作用模式相关:口渴 (55.3% vs 20.5%)、多尿(38.3% vs 17.2%)、夜尿(29.1% vs 13.0%)、尿频(23.2% vs 5.4%)和烦渴(10.4% vs 3.5%)。安慰剂组肾脏疼痛、血尿和泌尿道感染多见(≥10%且显著大于托伐普坦组)。托伐普坦治疗组患者更为多见的实验室异常包括钠升高 (4.0% vs 1.4%)、尿酸升高(6.2% vs 1.7%)和ALT或AST显著升高(4.7% vs 1.7%)。(作者:李秋实)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2;367:2407-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