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糖尿病患者的故事
王文英女士是一位退休公务员,生活在北京,现年76岁。1974年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她的体重比现在高出15公斤,发病之初,她经常感到头晕、口渴。她回忆说,当时她因为这些症状去医院就诊,医生却对她说:“你没什么问题,你比别人能吃,体重也比别人长得快,这是你的福气。”可见,当时的糖尿病诊治水平十分低下,连医生也有误区。当然,现在王女士早已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在中国,糖尿病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俗称“富贵病”。哈佛大学营养和流行病学教授Frank Hu指出,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长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中国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品尝美食,这些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较高,能量的摄入过多;②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久坐成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缺乏锻炼,能量的消耗不足;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以上三点综合起来,肥胖率大幅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水涨船高,可以说,这是一场看不见风雨的隐形风暴。
1974年,也就是王女士被确诊为糖尿病的那年,中国公民糖尿病的发病率不足1/150。但是,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干预,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还是增加了10倍以上。最近的全国调查显示,1/10的中国人有糖尿病,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5。
当王女士和十几位朋友晚上一起聚餐时,她发现,其中有4个人随身携带着胰岛素注射笔。
令人震惊的是,中国肥胖儿童患病率也在增长,且已经超过了西方国家的增长。这意味着,中国下一代糖尿病患病率会更高。
糖尿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统计,非传染性疾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占中国疾病负担的2/3,其中以糖尿病最为常见。世界银行认为,这将是中国头号的健康威胁。
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持久的日常治疗,所支付的治疗费用数据相当庞大。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2010年,糖尿病费用占中国医疗保健支出的13%,约折合250亿美元。世界银行指出,在未来5年,如果国家卫生总支出增长50%,中国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计划将显著削弱,同时,未来经济增长将有可能放缓,这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隐患。
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女士确诊糖尿病后,获得相关的疾病诊疗信息渠道非常少。为了控制病情,她经常强迫自己空腹;每天下班后,她将几滴尿液混合在试剂里,然后用煤油灯进行煮沸,来检测她的血糖水平。现在,她对保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性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并掌握了简单准确的监测血糖技术。如今,她会每天使用葡萄糖试纸来检测血糖,购买无糖食品,并口服降糖药物来保持血糖的平稳。
#p#副标题#e#
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约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4。来自全球商业智能(Global Business Intelligence)公司的评估显示,2011年,中国用在糖尿病防治上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且这种格局很快就会被打破。
为了满足中国糖尿病市场的大规模需求,全球的制药公司正在致力于扩大基础设施。2012年1月,中国珠海实验室宣布,他们将投资1.51亿美元建立新的生产设施;5月,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公司在北京投资了900万美元来建设其装配厂,生产胰岛素注射笔。不过,与糖尿病市场的先导者丹麦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公司相比,前面这两项投资都显得相形见绌。诺和诺德公司所生产的胰岛素在中国的销量占全球的63%,该公司将投资4亿美元在天津建立起生产和灌装厂,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基地。诺和诺德公司中国区负责人Ron Christie称,即便如此,仍可能无法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他认为,如果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正确合理接受治疗,则需要2个这样大的生产基地。
由于公共政策的扶持,患者经济收入的增加,中国糖尿病患者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在过去3年里,中国的卫生保健系统进行了重大改革,扩大了医保覆盖面,几乎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胰岛素等基本药物,包括农村地区。但是因省份及保险规定不同,糖尿病治疗报销比例也不尽相同,医保覆盖率仍存在很大差异。
糖尿病诊治与自我管理知识需要普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需要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尽管现如今已经有38年病史的王女士对糖尿病的知识非常了解,能够很好地自己管理自己的疾病,但是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还缺乏她的经验,即便是北京城区内的居民也是如此。
王女士回忆道,她有一个邻居,经常向她抱怨自己的足部感染。凭着多年与糖尿病共生存的自我管理经验,王女士认为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建议这位邻居去医院做相关检查。缺乏疾病知识的那位邻居对此建议持怀疑态度,但最终经医生证实,他的足部感染确实是糖尿病引起的,并被建议行双脚趾截肢术。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案例,但并非罕见。中国60%糖尿病患者与王女士的邻居类似,已经患了糖尿病,但他们自己仍不知道。相比之下,美国仅有20%糖尿病患者未达到及时确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住院率比美国高出三倍的原因之一。非侵入性治疗的延误往往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多的侵入性治疗,要花费更大的成本,但治疗的结局往往更糟。
几项有望改善糖尿病诊疗现状的方案与措施
糖尿病的公共教育可扩大治疗市场,又可以降低整体的医疗成本,制药公司和政府可共享糖尿病患者教育带来的利益。因此中国大中城市卫生行政机构应当相互合作,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糖尿病的教育计划。国家最新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计划提出,截止到2015年,国家为40%糖尿病患者提供标准治疗,其中 60%患者的血糖达到良好控制。即使这些目标都得以实现,中国也只有1/4的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扩大医疗保健范围外,中国不得不重建就医模式和改善医患关系。Jason Mann是一位在中国长大的医生,现任巴克莱资本调查(Barclays Equity Research)中国区主管,他介绍说,中国的医生通常是在患者主诉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和诊断,仍是采取以医院为中心的就医模式,而不是建立发展积极主动的初级卫生保健模式,来管理他们所观察到患者的风险因素。他希望,在未来的5年里,中国的卫生保健体系将实现从“以医院为中心”就医模式向“初级卫生保健”模式的转换。这样,将使每个患者都能和一位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他们长期管理他们的健康状况。2012年2月,江苏省出台的“家庭医生项目”显示,政府已经开始这个方向的探索。
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改善千百万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为了遏制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除卫生部门以外,政府和商业领域也应该尽快采取积极的行动,例如:制定和实施不健康的食物或运动的消费税、鼓励人们增加锻炼等。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糖尿病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预防工作开展得很少,即便有也是零星的,没有形成规模。去年,政府加强国民的健康生活运动,并在全国各地开展各种试点项目,旨在通过疾病监测、慢性病疾病知识教育和规范化护理普及,以改善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 “糖尿病防治工作”还较为滞后。
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强大,除经济水平数据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国民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还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钱宇、贾玉华)
参考文献:《Lancet》2011;37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