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2年08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蛋白酶体抑制剂有望用于肾移植慢性排异的预防和治疗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佳方法之一。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开发应用,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逐渐减少,移植成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不断提高。尽管如此,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物长期有功能存活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是导致慢性移植物丧失功能的重要原因。

    器官移植术后,移植受者的免疫系统可产生针对供者HLA抗原的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human leukocyte antigen antibodies,DSAs),会极大地破坏移植器官的长期功能和存活率,而这种抗体的产生与成熟浆细胞有关。传统的抗排异药物对AMR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甚微。而一种基于蛋白酶体抑制(proteasome inhibition,PI)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则是AMR的预防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新西那提大学医学院的R. Carlin Walsh等在近期的《Kidney International》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综述,即对PI用于AMR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文章认为,蛋白酶体抑制剂作为抗移植慢性排异反应的治疗手段,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目前已有制药公司在开发相关产品,个别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一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为例,临床报道称,该药物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成熟浆细胞,从源头上切断DSAs的产生,从而达到抑制慢性排异反应,提高移植肾脏功能的效果。

    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作者认为,蛋白酶体抑制剂有望最终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移植慢性排异反应的治疗手段。而且,由于靶点不同,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与传统抗排异药物联用,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刘荣军)

参考文献:《Kidney International》2012;81:1067-1074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