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2年08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短暂的端粒功能障碍会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并致癌

    端粒的缩短能通过诱导细胞沉默或危机限制细胞的生命周期,这代表着潜在的抑癌机制。癌细胞需要能维持端粒活性的机制——能够活化端粒酶或改变端粒长度,从而保持其长久的存活期。通过基因删除或药物抑制端粒酶,在人体和小鼠模型中都能够显著抑制肿瘤。

    此外,另有研究显示,端粒的缩短不仅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该过程还能反过来增加癌症的诱发几率。研究发现,端粒的缩短能增加癌症风险,因为其激发了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但诱发的癌症需要重新激活端粒酶以确保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肿瘤的演化。端粒的这种双重功效可能在癌变过程中先后发挥了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这种端粒的作用模式尚未被彻底研究。

    肝癌的病变与端粒的缩短有关。最近,德国医疗中心的Yvonne Begus-Nahrmann等研究人员在3种动物模型中分析了肝癌的发生过程:含有可诱导的端粒缺陷但端粒酶完善的小鼠;端粒酶敲除且慢性端粒障碍的小鼠;具有正常端粒和端粒酶的野生小鼠。结果显示,短暂或长期的端粒障碍都能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增加染色体异常的几率,但只有端粒酶正常的小鼠表现出肿瘤比例的显著增加。相反,端粒障碍但端粒酶缺陷则会在肝脏肿瘤中造成累积的DNA破坏、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

    总之,该研究表明,在端粒酶正常的小鼠体内,肿瘤生成的早期或后期的短暂端粒功能障碍会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并致癌。(作者:沈颖)

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12;122(6):2283-2288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