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复杂、病变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的自身免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LE患者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传统风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能完全解释SLE伴随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非传统风险因素自身抗体、 免疫复合物、炎症等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通常是指已有动脉硬化证据比如冠状动脉钙化,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临床症状的情况,尽早识别患者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对降低个体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在一般人群中的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用药者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包括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多重抗炎作用(减少粘附分子、炎症细胞因子,降低组织因子、II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对狼疮患者,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过半数SLE患者中出现的抗磷脂抗体导致的内皮细胞活化。既往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疾病活动度。
目前,他汀类药物尚未在狼疮患者中广泛应用,曾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无法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此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的Petri博士在SLE患者中开展了为期2年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能改善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者筛选200例非心血管疾病的SLE患者,随机分配至2组,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每日40毫克和安慰剂治疗,所有患者SLE诊断明确,年龄>18岁,试验前3月没有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在基线和随访2年后,患者接受螺旋CT扫描(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在试验第1个月、第3个月和其后每个季度,以 SLEDAI评分评估患者狼疮疾病活动度。
研究发现,试验基线时有43%患者有冠状动脉钙化。随访2年后,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等指标改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患者疾病活动度、炎症反应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组间无显著差异。
因此,该研究无法提供证据支持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SLE患者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疾病活动度。研究中使用阿托伐他汀也没有降低患者炎症标记物,在普通人群中观察到的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并未在狼疮患者临床试验中重现。(编译:张莉)
参考文献:《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2011;70:76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