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同一位中医朋友探讨新药研究方案,话题转向中医的治病理念,其中涉及“治未病”,我好奇地询问,何为“未病”,朋友回答:未病即为不得病,未发病的阶段。治未病,即在人没有得病的时候给予治疗,使之不得病。我很早就听说过“治未病”这一词句,大小电台都曾作为新闻播出,还有多个医疗机构成立了“治未病中心”。我惊呼,未病,即为没病,需要治疗吗?
人体是一个能自我平衡、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有机体,遗传基因打造了我们的生命时钟,自降生的那一刻,这一时钟已上好了发条,设定了我们的生命节奏、患病时点及终结时间。然而,这一预设的基因程序,是受个人的环境及生活习惯调节的,当环境友好及习惯健康,生命时钟会走的慢些,患病的时点会延后,甚至避免。反之亦然。
虽然我们已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但现代科学手段仅展示了天书一样的30亿个数字,破解这些密码还需时日,我们还不能从基因的角度精确地预测疾病的风险,更无法通过改变基因而调控生命时钟。研究显示,实施易感基因测序评估,仅能提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而吸烟,这一可克服的不良习惯,则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达200%以上。
时钟会设定我们患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的时点,我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能提速或延缓时钟的钟摆。而延缓时钟走速的手段则是改善生活习惯,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研究显示,规律地锻炼身体、平衡的饮食、合理的劳逸及平和的心态,能够调节表观基因、稳定易感基因、防止突变、保护DNA端粒,从而可以避免疾病,甚至延缓衰老,达到调慢生命时钟的功效。这一切的实现,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通过完善生活习惯及良好的生活环境达到“未病”状态。
但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将生命的时钟停止下来,我们定会走向衰老。在这一进程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骨质疏松、关节炎、健忘等疾病纷纷袭来,我们要学会接受这些自然状态,学会与他们共生存。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位患有三种以上的慢性病。现代的科学手段大多可以控制老年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不可避免的老年病,人们要在改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科学治疗手段,控制病情及症状,并加强自我疾病管理,以良好的心态,实现可能的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
当然,很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儿童接种疫苗,预防变异不大的传染病;45岁以上的男性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这些发现,多基于实践中的观察,并实施科学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之后再加以推广,惠及大众。
人生的悲剧莫过于在30多岁时得上65岁老人的疾病。这一现象是不能靠吃药治疗克服的,只有通过生活习惯改善而避免。记住,基因装上了子弹,是生活习惯及环境扣动了扳机。
请关注本期有争议的话题——“基因与环境对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影响”。
(作者: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