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1年06月号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在他乡

小檗碱通过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发挥其抗风湿活性

    小檗碱(berberine,Ber),又称黄连素,作为清热解毒药和抗菌药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随着对Ber研究的不断深入,初步明确了小檗碱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相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的胡振林等报告,盐酸小檗碱可选择性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可能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药”。

    树突状细胞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能激活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同时对维持免疫耐受也起关键作用。目前研究认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可能是免疫调节的重要控制点。另一方面,树突状细胞的及时清除对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非常重要。树突状细胞持续存活将导致大量树突状细胞的累积并最终引发慢性淋巴细胞活化和自身免疫的发生。因此,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和存活时间必须经过精确的调节以确保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正常进行,同时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很长时间以来,一些经典的免疫抑制剂(例如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雷帕霉素和维生素D3类似物等)的免疫抑制作用被认为主要是通过抑制T 细胞的激活达成的。

    研究者培养生成骨髓来源的传统髓样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观察Ber在体外诱导其凋亡的情况,并在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中验证Ber效果,研究人员发现,传统髓样树突状细胞在骨髓细胞分化阶段暴露于Ber可通过诱导凋亡而降低细胞修复。在CIA小鼠中,Ber治疗可改善关节炎,抑制特异性免疫反应,并选择性诱导脾和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的凋亡。

    小檗碱目前在中国用于治疗胃肠病,包括急性肠炎和菌痢。在大多数情况下,小檗碱的剂量可达到200mg每次,每天2~4次。由于小檗碱的吸收太差,在人体,每日给予患者 1.2mg的小檗碱血药浓度仅能达到0.2μM~0.5μM,远小于本次研究中的剂量(2μM~50μM)。在动物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注射1mg/kg小檗碱其抗风湿活性甚至优于口服50mg/kg小檗碱。

    本次实验是第一次从细胞水平对小檗碱的抗炎活性进行研究,不仅搞清了其抗风湿活性的机理,而且为找到合适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提供了研究思路。(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Arthritis & Rheumatism》2011;63:949-959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