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印度的高年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15年1月,《印度斯坦时报》刊登了一条让他们倍感振奋的消息:印度科技部在一份草案中建议,将国有科研机构工作者的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至65岁。
报道这样写道,“年过六旬的科研工作者依然充满创造力,他们是国家宝贵的科学财富”。更鼓舞人心的是,报道强调,“全球顶级科学家的平均年龄是70岁。”
然而,印度总
理纳伦德拉•莫迪显然不这么认为。2014年年末,莫迪办公室拒绝了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内4位实验室主任要求退休后续聘的申请。他甚至要求包括冶金、激
光、密码学等在内的5个重点机构实验室的领头人都小于35岁。外界评论普遍认为,莫迪此举意在培养和发展科学界的新鲜血液。目前,印度国内科研机构大多由
“老人”掌权,不少年轻人因为缺乏机会,不得不另谋高就。
事实上,不仅是在印度,全球科学界都存在这样的现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就曾尴尬地发现,受其捐助者的年龄在不断攀升。为此,NIH提议引入退休补助系统——当高年资科学家到达退休年龄时,鼓励他们结束研究、关闭实验室,并给予其资金补助,以便腾出更多的资金资助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研究人员曾对
生物医学界过去70年间发表的2000万篇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高年资科学家,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善于创新。那么,“老人”们真的被时代淘汰了
吗?如果你依然足够优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老人”+“新手”通常是最具创造力的团队的“标配”。(作者:马肃平)
参考文献:Nature 2015;51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