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5年07月号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医学里程碑

气候影响语言:潮湿地区语言的音调更复杂

作者:马肃平

众所周知,很多语言都使用语调来区别词义,汉语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当然,这也让很多外国人深感头疼。你有没有想过,汉语有如此多的声调或许与气候条件有关呢?

语言学家们一 直对气候和地理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语言发展这一问题抱有浓厚兴趣。近日,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语言学家Caleb Everett和他的团队发现,那些拥有复杂音调的语言(使用3种或更多语调来区分声音)更可能出现在一些气候湿热的地方,而那些语调简单的语言则更经常 出现在那些干燥的地方,比如沙漠或冰原。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者们观察了超过3700种语言,发现其中629种拥有较为复杂的音调系统。这629种语言大多数都出现在热带地区,遍及非洲和东南亚,在一些湿润的地区,例如北美、亚马逊河流域、新几内亚也有出现。而在诸如欧洲中部等干旱地区,拥有复杂声调的语言则十分罕见。

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研究者给出了他们的解释:在相对干燥的地区,吸入干燥的空气一定程度上会让声带脱水,导致其灵活性下降,这使得在词语中制造复杂的音调更加困难。而那些湿润且温暖的地方,由于几乎不存在喉部干燥现象的阻碍,语言中的音调也因此更加复杂多样。  

汉语、越南语、缅甸语和几乎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语言都被认为是有调性的,而蒙古语、希腊语等都是在更干燥的环境下发展出来的。

人通过呼吸的气流让声带震动从而发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为什么学习一门新语言会比较困难,因为可能需要用以前从未尝试过的方式去控制声带。如果Everett的研究是正确的,那么外国人抱怨中文太难说也算是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了吧。(作者:马肃平)

参考文献: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112:1322-1327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