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生,请注意您的细节
临床工作20载,总是碰到一些医生因为不注意工作中的细节而招致病人的不满甚至投诉,有些医生还非常委屈,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对他挺好的,为什么他还不满意?
医生的一举一动都是细节。首先在病人面前要充满自信。畏畏缩缩、眼神飘忽不定,一副做什么事都没有把握的样子,病人怎敢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你;给病人交流要尽量用一些口语化的语言而不是专业术语。讲得太专业病人听不懂就会对你有抵触情绪,治疗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目前医患关系很紧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医生没有把患者的病情给家属讲解清楚造成的。讲解病情太专业,讲解得只有本专业的医生能听懂,其他专业的医生都听不明白,可想而知病人家属又怎么能够理解你的治疗方案、配合你的治疗措施。一旦出了不良后果,别指望病人能谅解你。
我经常喜欢用打比方的方式和病人交流,效果很不错。因为打比方很形象、通俗易懂,病人非常容易理解。比如说,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第二天复查CT出血看不见了,但病人头痛仍然很严重,病人就不能理解。
我就打比方
说:一盆清水里,你滴上两滴红墨水,刚开始时你能看得见,可是过几个小时之后就看不见了,可是你能说清水里没有红墨水吗?脑子里出的血被脑脊液冲散、稀释
了,但对脑子的刺激仍然存在,这就是你为什么还头痛的原因,什么时候出的血被脑子吸收了,你的头痛才会缓解。总之,要想尽办法让病人知道你在说啥,你在做
啥,你就会发现他们比较配合你的治疗。
作为医生有很多细节方面需要注意。比如衣着一定要得体,要让病人感觉到你的成熟、大方、稳重和干练。有些男医生夏天喜欢穿西装短裤,怎么看病人都不会认为你是一个成熟的、技术高的医生;语言要平和,有亲和力,不能冷漠、更不能居高临下。
见到病人要打
招呼,问个好,最好有称谓。有时候一句恰当的玩笑话可以迅速拉近你与患者的距离;行为上的细节更不容忽视,比如有些医生闲下来时喜欢在电脑上打游戏、玩手
机,与同事无所顾忌地说笑,工作中不分场合地发牢骚、无节制地接打手机等等,这些都会让疾病折磨中的病人及煎熬中的家属很反感。
再者就是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优势,多和病人进行恰如其分的肢体上的接触。比如量完血压后帮病人放下衣袖,查完体后帮病人盖好被子,病人要坐起的时候扶一把,要躺下时用手保护一下病人的头部,防止撞在护栏上等等。
查房时没必要一直板着脸,一副“严肃”才是“认真”的模样,很多病人也不会给你交心的。如果能把问诊当作一次普通的聊天则再好不过。除了对患者的病情做详细了解之外,一些针对患者的饮食、日常生活习惯方面的健康指导,往往更能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感激。
对于自己所管理的病人,每天上班后、下班前巡视一遍,即便是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摸摸手、摸摸脚之类的,这些肢体语言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病人就会很感激你,因为病人知道,你在关心着他。
给病人换药的
时候,很多人都喜欢“一气呵成”地撕开伤口上的胶布和敷料(纱布),对病人的“呲牙咧嘴”置若罔闻。其实一下撕开胶布会很痛的,不信您去试试,更不要说撕
下粘在伤口上的纱布了。一定要把病人的痛楚放在心上,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才能赢得病人的心。比如,可以先轻轻地将胶布揭起一个角,然后用手压住皮肤
一点一点来撕;用生理盐水润透纱布后再轻轻地撕下,可以让病人少受一点疼痛,这些细节多少会给病人带来些许安慰。
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内科专家,在癌症治疗方面卓有成效。他有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每到冬天,他就在口袋里放一个手炉,保持手总是热乎乎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到癌症研究所来就诊的,都是些饱受病魔缠身之苦、抱着极大求生希望的癌症病人。
面对医生,他
们心中的忧虑及期望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一来就握到一双温暖的手,就会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而假如握到的是一双冰冷
的、毫无生气的手,病人的心也许就会发凉,因而对生命失去希望。那的确是一双充满了神奇魔力的手,他把坚定的信念和无声的关怀默默地传递给了那些身患绝症
的病人。
医生的细节在
哪?在你的举手投足间,在你的一言一行,其实更在你的心里。一个好医生,最主要的细节表现在你是否有一颗关怀的心,著名妇科专家郎景和有一句话“医生为患
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怀”,一个医生有了一颗关怀的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细节。比如在为患者听诊前捂热听诊器,不把坏情绪带到工作中,耐心倾听患者
的叙述,其实这一切的细节还在于关怀。
在临床上,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关怀的话,也许你是不经意间做出的,但是带给病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很有可能因此而改善或恶化医患关系。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好医生,让我们从细节开始。
二、医生,请对病人再好一点
日前因为小恙,住院数日,由一个医生转身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病人。卧床之际,体会良多。
人吃五谷杂粮
没有不生病的。当我穿着病员服出现在病房的时候,一些认识我的病友很是诧异:医生也会生病?当然,这是他们在开我的玩笑啊!从医20年,医疗技术不是很
精,但只要是能完成的手术每次都争取做到精致,当然比医疗技术更精的则是我与病人的融洽关系。说不上对病人有多亲,但总是能感觉病人的不易,在力所能及的
情况下尽量地服务好我的病人。自认为自己这么多年来做得还不错,但当我真正地成为一个病人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我做的还差得很远、很远。
生了病的人煞是可怜,痛苦自己知,精神上的、肉体上的。许多痛非亲身经历无法体会,而对于痛的感受,不同的人感觉却是明显的不同,不要认为应该不痛了不予重视,更不要认为病人太矫情,这就是为什么对疼痛的评价仍然采用个人主观感受的原因。
许多病人对自
己的病不是很了解,于是就会有过多的焦虑、疑惑、猜测,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要认为这个病人太麻烦了,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其沟通;有些疾病虽然能
够诊断得很清楚,但是治疗的过程中伴随着许多的未知风险,比如药物的副作用、有创检查操作的风险以及疗效的不确定性等等都让人很焦虑。谁能保证这些风险都
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呢?谁能保证你的手术一定很成功呢,一定不出现并发症呢?
健康的人很难
体会到病人的不易。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在极力解决病人看病难的问题,但是你到任何一家医院门诊大厅去看一看,你就会知道,病人看病仍然还是那么
“难”。首先你要拖着病痛的躯体去排队挂号,没有医学常识的人还搞不懂挂哪一科。好像国内还没有看病不用挂号的医院。为什么看病一定非要先挂号呢?为什么
挂号的时候非要分科呢?而挂号仅仅只是挂号,并不能解决你的其他任何问题。难道不能先让医生诊治,然后再去挂号、缴费再检查或取药?
等你挂好了
号,也仅仅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你要到给你诊治的诊室外继续等候,等候分诊护士叫你的名字时你才可以进去看病;医生看过后,大都需要你去做
一些检查,比如验血、摄片等,你只好再去排队缴费,缴好费再到验血、摄片的地方排队等候,你还要等候结果出来拿给医生看,医生看好给你开了处方,你要再去
排队缴费,缴好费再去药房排队领药。这是绝大部分病人到医院看病的基本流程。
2009年7
月,北京卫生局曾组织京城19家大医院的院长参加“当一天患者”的活动,要求是不准托关系,不能找熟人。结果是,迷宫一样的科室分布、不甚清晰的指示标
识,让这些自认为对医院“门儿清”的院长们也犯懵。由于是各医院间交叉体验,北京安贞医院的张兆光院长特意挑了家在全国大名鼎鼎的医院。
让他郁闷的
是,一大早就到了这家医院,转了半天愣是没找着挂号处。好不容易根据导医的指引在一个简易棚中找到了挂号处,还是被眼前人山人海的场景吓了一跳,虽然此前
他已对这家医院的挂号难有所耳闻,也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张院长本想挂的内分泌号早就没了,他只好选择体验骨科。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换来了六七分钟的问诊,
而超声检查一下就预约到了一个星期之后了。
挂号难、候诊
时间长、检查预约时间久、就诊时间短,也是院长们体验后的普遍感受。看一次病至少要排4次队,挂号、检查、拿药得交3次费,前后没两三个小时还真下不来,
可真正看病的时间只有大约十来分钟。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在一家三甲专科医院就诊时掐表计时,从他排队挂号到离开医院共用了405分钟,但绝大部分时
间都在等待,真正看病不过20分钟,看病时间只占整个就诊过程的4.9%。“事非经过不知难”啊!
再说说住院
吧。国内有几家医院能推行单人病房?有个两人间、三人间算是不错了。病房的门基本上都是敞开的,即便是关上的,也是不准落锁的,不知道你在这样的房间里睡
觉能否睡得踏实;病房的门基本上都是有透明玻璃的,说是便于护士巡房,但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临床病人及家属的“监控”之下,你的隐私保护根本无从谈起。
病人可能呼噜
打得很响,可能气味很重,可能探视的人很多,说话声音很大,这些你都得忍着;床垫都是比较硬的,没有几家医院会用舒适的席梦思床垫,因为有些病人会大小便
失禁,污染的席梦思床垫不好清洗,于是不尿床的病人也就被迫“放弃”了舒适的席梦思床垫了。什么时候住院病人都能像住宾馆一样睡在舒服的床上就好了!当然
每天二三十元的床位费确实不好与每晚二三百元的宾馆房费相比。
当然以上很多情况并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感谢很多同仁对我关爱有加,使我并不是很艰难地度过了痛苦的手术及住院时光。但我仍然能够体会到病人的不易与艰辛。
长期在临床摸
爬滚打,很多问题都被我们熟视无睹了:病人的伤痛,病人的悲观,病人的无助,病人的焦虑等等。或许是因为司空见惯,或许是因为习以为常,我们一部分的医生
变得有些麻木,有些冷血,变得对病人不再那么关心。我想,这也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美誉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选择了做医生,其实就选择了辛苦与奉献。医生辛苦了,才能换来病人少吃苦;医生的奉献换来了病人的安全与康复。
虽然现在的医患关系还不是那么健康,虽然现在的医疗环境还不是那么理想,但为了我们做医生的神圣使命,请您多理解病人的不易与痛楚,设身处地地替病人多想一想;为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为了我们的病人能够得到安全、规范、舒心的治疗,请对病人好一点、再好一点!
(作者:王秋生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脑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