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Devan Kansagara博士及其同事在《内科学年鉴》发表文章指出,慢性肝病患者常规筛查肝癌不能降低死亡率。
目前公认的肝癌筛查指标包括: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
及肝脏超声。对于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AFP是用免疫方法测定产生的胚胎性抗原,是目前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对诊断肝
细胞癌具有相对专一性。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既往的治疗指南中推荐对高危患者进行常规的肝细胞癌筛查,但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强度目前还不清楚。为明确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肝细胞癌筛查的利弊,研究者从MEDLINE、PsycINFO等数据库中检索了2014年4月以前的研究进行分析。
在入选的13801篇文献中,有2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筛查证据的强度非常低。一项乙肝患者的大型研究证实,定期超声检查可以降低肝癌死亡率(率比0.63,95% CI:0.41~0.98)。
但该研究存在方法学缺陷。另一项乙肝患者的临床试验发现,周期性筛查甲胎蛋白并没有生存收益。在18项观察性研究中,筛查比临床确诊能更早发现早期阶段的
肝癌患者,但是时间领先偏倚(lead-time bias)和病程长度偏倚(length-time
bias)混淆了筛查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两个试验未发现肝癌的筛查间隔——短期筛查间隔(3至4个月)和更长筛查间隔(6至12个月)会导致生存差异。对筛查的危害未进行充分的研究。
总之,研究认为,支持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肝癌筛查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的证据强度较低。尽管筛查可以鉴别早期肝癌患者,但目前并不能确定开展系统筛查是否能够带来生存收益。(作者:张莉)
参考文献: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4; 161:26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