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里程碑
2009年05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在他乡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未来医学

    SNP发展历史

遗传标记是基因型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态性、共显性,易于观察、易于记载等诸多优点,因而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遗传标记可分为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四种类型,其中DNA分子标记以其高度多态性、共显性,不易受环境影响等诸多优点,被科研工作者们广泛关注。至今,已有数十种DNA分子标记可用于基因作图、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其中RFLPSSRSNP先后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分子遗传标记。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建立起来的一种遗传标记,以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切割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即产生限制性片段)为基础,以不同个体的DNA序列间存在变异为根据,若这种变异刚好发生在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处,则可能改变内切酶识别、切割序列的行为,导致酶切片段大小、数量发生变化,再通过探针检测,可比较不同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1980年,Botstein D等人成功地将RFLP技术应用于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诊断,并提出采用RFLP技术构建遗传图谱的设想。当初,RFLP技术被认为是最好的遗传标记,所以,人类第一次大规模遗传图谱的构建主要采用RFLP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由于RFLP技术受到实验操作繁锁,检测周期长,成本费用高等因素的限制,科研工作者一直试图寻找更优的遗传标记。

1989年,Litt M等人扩增出心肌肌动蛋白基因中一种2个核苷酸组成的重复序列,该序列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一类特殊的DNA重复序列,通常由1~6个核苷酸组成一个重复单位,重复10~20次,这种简单的序列重复被称为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微卫星以其高度变异性、共显性遗传和适于自动化操作等特点,迅速地为广大研究者所采用。因此,后续的人类遗传图谱也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构建完成。

在人和动物的基因组研究过程中,微卫星标记流行了近十年。然而不同物种的微卫星侧翼序列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物种设计特异性引物,这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单纯用多聚酶链式反应进行研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被人们所发现和认识后,独特的优势使其迅速取代了微卫星标记的地位,成为第三代分子遗传标记。首先,SNP的密度很高,几乎遍布于整个基因组中,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种遗传多态性。据报道,在长达3×109bp的人类基因组中,SNP总数可达3×106, 平均遗传距离约23cm。其次, SNP的突变率较低, 处于编码区的SNP突变率更低。第三,SNP的代表性强,某些位于编码区的SNP可能会直接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并与疾病遗传机理中的某些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这些SNP可能是研究疾病遗传机制的候选基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第四,SNP的检测易于实现自动化。通常,SNP不以片断长度差异作为检测手段,而是根据其呈双等位基因标记,以“+/-”/方式记录,从而易于实现自动化,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出效率。此外,SNP在技术、统计学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既可对来自不同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比较,又可避免统计结果的复杂性,易于建立统计学模型,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SNP与基因组

基因组图谱是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时代的重要内容,是基因克隆、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1986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 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提出全面解读人类基因组DNA序列,确定人类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从而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1990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先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HGP 计划分三步:遗传图、物理图和序列图,最终目的就是测试出人类23对染色体上碱基的排列顺序。高密度遗传图谱适用于很多遗传病的分析,所以,诸多学者更关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SNP呈双等位基因多态性,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具有突变率低,富有代表性,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等优点,因此,利用SNP构建高分辨率的遗传图谱成为可能。在19985月份的《Science》杂志上,David Wang等人报道了第一张人类基因组SNP图谱,其中含有3241SNP,平均分辨率约2cm,并定位了2227SNP2001215日由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参加的国际公共领域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和美国Celera公司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草图,完成了全基因组DNA序列95%的测序。同年,国际SNP研究组织和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组织报道了人类基因组的1.42×106SNP 2003414日,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共同体负责人Francis Collins 博士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全基因组测序完成99%,HGP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截至200943日,NCBI数据库中RefSNP (Reference SNP)数量已经超过1.4×107 。高分辨率SNP图谱的建立,有利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群体遗传学、连锁分析、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完成之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便应运而生。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The International HapMap Proje-ct),简称为HapMap,准备通过分析序列变异特征、变异频率及序列间的关系,绘制出人类基因组的单体型模块以及不同单倍型模块的标记SNP,确定人类基因组中普通模式的DNA序列变异,从而为发现疾病相关性基因及其多态性位点提供重要的依据。

HapMap已于200210月正式启动,由多个国家共同承担,中国承担了其中10%的研究任务。整个HapMap项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整个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进行平均5000个碱基密度的SNP分型测定,构建单体型图。第二阶段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密度的分型测定及后续的数据分析,以获得更精细的单体型图。

SNP应用前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对基因组内涵的不断诠释,已经成为打开个体化医疗大门的最大动力源。随着对人类基因组功能认识的积累,基因组学相关的分子技术,在遗传相关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现代化医疗理论的基础。

指导个性化预防

通常,单个基因的缺失或多个基因间(或基因的部分区域)的相互作用会引起个体表型的变化或疾病的发生。对于简单的孟德尔性状只需进行连锁分析就可以将相应的基因定位, 但是对于涉及多基因的复杂性状,若存在基因间相互作用不清楚、家系资料缺乏等问题,则不适合通过连锁分析进行基因定位,但可通过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一组决定该性状的SNP位点。例如,Menendez D等人的研究表明,p53-VEGF-flt-1间的相互作用与癌症发生的风险性有关。Jee SH等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分析时,发现FHIT基因的一个SNP位点与宫颈癌易感性之间存在关联性。Zhou W等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两条常染色体上的20SNP,从而检测早期结肠癌患者的等位基因位点,判断病人的预后情况。

指导个性化治疗

服同一种药物,有人觉得神效,有人却产生副作用,这种差异性都可以通过对比个体间SNP的差异来探索。简而言之,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质不同主要是遗传基因的不同,不同的体质会对同一个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重点就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SNP研究已经成为个体化医疗趋势下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工具,未来针对个人基因型而给予的个体化治疗,将更加有效,副作用也更少。

与未来个体化治疗密切相关的一个蛋白质就是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酶。90%以上的药物在机体内代谢都要通过CYP450酶,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都可造成不同个体CYP450基因的变异,引起CYP450酶活性的差异,使体内由它催化的许多药物代谢和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CYP450基因多态性是造成不同个体药物代谢差异的基础。在CYP450基因家族中,涉及体内大多数药物代谢的主要有3个基因家族(CYPICYP2CYP3)。研究表明,CYP450酶的许多亚型如:CYP1A1CYP1A2CYP2A6CYP2C9CYP2D6CYP2E1等酶的活性在人群分布呈遗传多态性。

CYP450酶的基因变异会引起药物代谢的异常。2004年,美国FDA就批准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张用于个体化用药的基因芯片,利用这种芯片可以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当然,个体化治疗并非仅仅涉及CYP450基因,许多直接与药物相关的SNP位点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在未来去药店买药的时候,不必再拿着医生的处方,而是拿着个人的遗传信息密码量体裁衣——根据基因型来确定服药的种类和药物剂量的大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决不可能。但医学是不断进步的,个体化治疗绝不会是一个妄想。遗传药理学在抗凝药华法林上的应用——通过检测SNP变异位点来确定给药剂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SNP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人类的迁徙过程一直被科学家所关注。2008年《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利用SNP揭示人类关系的文章。科学家研究了51个种族的938位无关系的单独个体,研究了65SNP位点。研究发现,非洲大陆人群个体间的SNP较多样,而日本人及汉人个体间的SNP较接近。每分支出一个较小的族群,其源自非洲族群的遗传多样性就少了一点。迁徙距离离非洲越远,多样性就相对减少。用这种SNP追踪族群移动的方式,科学家发现,现代人类祖先于15万年前在非洲开始繁衍,于8万年前跨越红海定居中东,之后开始向全世界迁徙。

未来医学的三种模式

了解了自身以及很多远亲生物的基因序列之后,人类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基因序列资料转变为有用的知识,让这些知识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的健康。所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目前我们做到的仅是下医中医,即病人已经出现了临床症状,医务工作者才会通过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法对症治疗。这样做只能改善病人的健康状态,并不能真正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第三代遗传标记的发现和使用,让上医医未病之病成为可能。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可以找到诱发疾病的相关基因,SNP无疑是目前最有效的找到相关基因的方法。

未来个体化治疗方案会更好地对病人进行针对性治疗,减少毒副作用,更可以为社会节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的三种模式:预测、预防和个体化治疗就会实现。

(作者:马驰)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