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医学
2009年05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有争议的话题
在他乡

爱,在信号蔓延时

作者:金平、贾玉华

2008512,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上空一片晴朗。正在参加欧洲透析移植年会的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科主任王莉并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正在被厚重的阴霾笼罩。一声巨响,数万同胞淹没于碎石瓦砾。

依稀记得那天,她刚在会场坐下,一位同行神色慌张地走过来对她说:“王主任,你们四川地震了,7.8级。”地震?真的吗?也许是出于本能反应,王莉主任下意识地拿出手机,准备拨个电话回国。就在这时,她见到手机上两条“新短信”,正安静地躺在收件箱里。

第一条短信的发件人是自己的女儿:“妈妈,成都地震了,我和爸爸顺利逃出。你放心。”第二条则来自科室里的小王医生:“成都地震了,我们都在搬病人,科里很乱。”一瞬间,思维流动,画面跳转。 无声的短信似乎有了语言的生命力。透过短短40字,她仿佛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惊魂未定的眼神,听到丈夫死里逃生的感慨;另一幅景致也跳入脑海:成都,自己所在医院的科室,摇摇欲坠的病房,顶着散落的砖瓦……

几乎是一路小跑,她与另几位中国同行来到了会场的上网区域。很快,他们查到了网络官方新闻公布的伤亡数据,已有8000人死亡。一个念头从脑海中跳出:回国,越快越好。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回国的决定越来越坚定。5个小时候以后,她与同来参会的老师已经坐上了最早一班飞往祖国的航班。无法回四川,他们先落地北京。“呆在国内总比在国外好。”她这样宽慰自己。

整个飞行途中甚至没心情吃一口飞机餐。8个小时的飞行,犹如一堂小型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是她与老师,“主题”是地震后可能出现的救治问题。他们轻声讨论着,有关挤压综合征的诊断,可能出现的急性肾衰,如果有透析病人怎么治疗……他们努力思索着所有可以预见及可能发生的救治状况。没有备课,没有电脑,他们就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笔记本”

短信转寄:信念在指尖传递

来电、去电……回到祖国的王莉主任收到了让她备受鼓舞的手机短信,发来短信的,是我国著名的肾脏病专家王海燕教授,她说:我谨代表北大一院肾脏科,向灾区战斗在一线的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科全体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有设备或者人力物资需求,我们可以向你们提供援助。”

随后,王海燕教授通过短信,对救援技术方案做出了简明扼要的指示,“王莉、付平主任:请利用你们的联系网络通知四川各肾科医师,对于严重挤压伤者不论有无肾衰一律给予水化、碱化。对压在下面未解救出来者只要有肢体暴露在外就要立即输液防急肾衰。我是你们的坚强后盾,需要什么尽管联系……”。这条长长的手机短信,如同一针强心剂,不仅带来了融融暖意,也传达了来自中华医学会前辈专家的技术指导。

翻开通讯录,王莉主任逐个致电四川省内各大医院的肾脏科,并将这条短信转发给几十位同行,尤其是各大医院的肾内科医生。后来她才得知,尽管当天由于部分重灾地区通讯信号中断,这40多条短信并没有全部发送成功。然而,那些收到短信的同行,又很快将短信层层转发,发给科室内的基层医生,发给前线的先遣医疗队伍……德阳、绵阳、都江堰……无声的信息就这样在灾区的各个角落用指尖、通过电波传递着,转发着。这是信念的传递,也是爱的接续……

结束采访前,笔者特别打量了一眼放在主任办公桌上的手机。它款式简单,表面的涂层甚至有些斑驳。然而,正是这个小小的手机见证了抗震救灾期间一个又一个真实瞬间。

时空无法阻断白衣天使的无疆大爱,科技的力量正用一双无形的手将它传递。爱,也在信号启动的瞬间,悄悄蔓延。

注:本期文章节选自《大爱无边——全国卫生系统抗震救灾文集》

(作者:金平、贾玉华)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