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3年04月号
医学进展

如果你正处于治疗的低谷

(一)你是不是成了沮丧情绪的俘虏?

    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的小事就可能破坏好心情,如果遇到一些大的挫折就可能让人持续沮丧,在这种心境下,很多事情都蒙上了灰蒙蒙的色彩。患上类风湿这样的疾病,不少患者会陷于沮丧而不能自拔,走不出类风湿的阴影。

    沮丧感是一种悲观而消极的心理感受。在深深的沮丧面前,人们对外界的许多事情都会失去热情,失去关注和参与的兴趣,失去体验快乐的能力。在这种情绪下,生活会变得黯淡无光。沮丧感的产生主要来自对挫败的感知,对眼前境况的失望。我们似乎有一种本能——对“坏”的敏感度要比对“好”的敏感度高。当坏的感觉多于好的感觉,我们的心情常常很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千古流传的箴言,讲的是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前瞻式风险防范思维。也许在一些事情上,这是一种好的文化精神,可以让人们更理智地去面对顺境。可当挫折、困难、困境到来的时候,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加重我们对现实和挫折的评估,让人的沮丧感更敏感。另外,沮丧感的产生,也有着性格方面的因素,有的人天生乐观一点,有的人天生悲观一些。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产生的沮丧感不同。

    类风湿难治疗,治疗中屡战屡败,或者治疗的效果和自己的期望相差较远都会让人感到沮丧。类风湿的躯体疼痛感、行动障碍,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沮丧。还有类风湿可能造成或者已经造成的经济问题也很容易让人沮丧。在“远忧”思维的影响下,类风湿这个病足以让人对未来失去信心。

    很多类风湿患者都有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即使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疾病恢复,但我们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很难无视疼痛带来的活动受限,很难无视自己有越来越多无法独自做完的事,也不能无视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

#p#副标题#e#

    类风湿带给我们的除了病痛还有失败感。疾病打击我们的是“做人”的自信,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做不了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可以主宰自己的人、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人”。在这样的打击面前,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沮丧情绪的俘虏,变成一个拥有沮丧心态的人。

    在沮丧的心态下,我们看到自己周围有很多不顺心、不合意的事,我们的情绪简直坏透了。无论与疾病是否有关、无论与自己是否有关,我们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得了类风湿才会这样,因为自己的原因才会这样。挫折感、自责感、自卑感和对悲观的预期,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是沮丧的,就很容易生活在一种沮丧情绪围成的怪圈里。

    在沮丧情绪的怪圈里,我们对负面的感受和评价更敏感,有意无意中,我们总是会夸张、夸大那些存在的困难。丧失正常的理智思维,丧失应有的积极面对困难和困境的自信心。“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好,将来未必好”,这是我们常常做出的对自己、治疗、未来生活的评价和预估。在沮丧的怪圈里没有自信和乐观的立足之地。可以说走不出沮丧情绪的怪圈,就看不见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希望。

(二)别人的目光为什么是“异样的”

    不少类风湿患者有一个典型的性格特点——敏感。特别是在患了类风湿后,这种敏感会更加明显。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别人“异样”的目光是很多人都会有的经历。如果因为疾病造成了某个关节畸形,哪怕是小小的一个手指关节畸形都可能感觉别人投来的目光特别“异样”,这种目光好像在说:你是个病人,你有残疾。

    这种“异样”的目光带来的心理压力常常会让患者处于疾病的阴影、自卑怯懦之中,不能自拔。但事实上,类风湿患者感受到的“异样”目光其实并没什么异样,别人的目光往往是正常的,这只是类风湿患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许多类风湿患者内心深处先对自己有了“异样”看法,然后将自己主观上的“异样”目光强加到别人身上。

    “异样”的感受会使我们对别人多了一份不信任、一份防范、甚至一份敌意,我们敏感于一些说者无意的言辞,在听者有心的情况下,我们受到了伤害。于是外人就无辜地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我们;我们也变得那么脆弱,容易被“伤害”。我们的人际关系,在不知不觉中也异样了,感觉周围的环境、生活、工作都不快乐。无论在家庭中还是人际关系都可能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最终使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更差,因为疾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也随之更大,还会影响到我们就医时的感受和行为,加深我们对医生的不信任和反感。

    对这样的心理反应和感受,我们类风湿患者没有办法从外界得到帮助,只有从自身做起。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敏感的性格、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太在意别人评价的个性,但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性格,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就是坦然地接受自己是类风湿患者这个身份,接受自己患病这个现实。我们不需要因为患了疾病、因为残疾而排斥、轻视、嘲讽自己。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康复理念,建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把疾病造成的影响尽可能地降低。

    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想问题,就像看到一个走路异样的人,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多看上两眼,这只是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而已,不是我们觉得他好笑或者抱着嘲讽的心理;别人患病,我们也会去看望,询问是什么病,好不好治,我们不是为了幸灾乐祸地看他们的笑话,看他们有多倒霉,也不是假惺惺地表演,而只是一种关心。既然自己是这样的,那么换了走路异样、得了疾病的人是自己,别人的眼光、别人的关心就变了味了吗?肯定不会的。变了味儿的只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就有那么一个人存在,那又如何?如果我们根本不在意他的态度和行为,那些又能防碍到我们什么?如果说别人的态度和行为真的可以伤害到我们的话,那也需要通过我们自己实现,你真的愿意成为别人“恶意”伤害自己的帮凶吗?

#p#副标题#e#

(三)坚强背后的脆弱

    面对类风湿,许多患者会表现出坚强。他们不想“拖累”别人,他们想把自己在某些方面变得更优秀、更卓越,从而弥补因为疾病而造成的不足,来摆脱自己沉重的自卑感。我一直很尊敬这样的患者,因为他们想超越的是自己,想战胜的也是自己。他们没有因为疾病把自己当作“弱势群体”,坚强和自尊让他们奋进,让他们自强。

    然而很多时候,在坚强和自尊的背后隐藏的却是脆弱。这种脆弱藏在内心深处,是对类风湿的一种抗拒、对自己的不自信,不能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想通过努力换取的是健康之外的东西。努力的方向不是把治疗疾病放在首位,而是把其他追求放在了首位。

    有些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戏如人生,于是把自己真的变成了戏剧中的角色,自己的生活是“演”给别人看的,从而失去了自我的本色。如果感觉不到快乐、幸福、满足,别人眼中再多的“光环”所构成的只是一个人华丽的外表而已。这样的人其实更脆弱。

    因为脆弱遭遇挫折,在力不从心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努力抱有不自信和悲观的预期。一面是想做好,另一面却是对“做不好”的担忧——因为类风湿的存在,有时让人觉得可能会“做不好”。这样还会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反映在疾病康复方面是疾病缠绵难愈——你越努力,就越失落,疾病就越严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坚强和自尊心强的患者往往是不快乐的,也是不自信的。他努力且优秀,却往往会逃避许多现实的问题。面对未来,他们没有把握、没有安全感,他们一直生活在忧郁、焦虑甚至是恐惧之中。在这样的心境下面,优秀、成就能带来什么呢?得到的越多反而怕将来失去越多。面对疾病,面对身体时更加的恐惧和抗拒,梦想着治愈的奇迹,不知不觉走入康复的误区。

    类风湿是一个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现实中真正影响到我们的并不是这个因素,因为很多类风湿患者是接受这个事实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是如何调整日常行为和疾病的关系。类风湿患者不太适合做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他们更适合劳逸结合的工作或学习,劳动量不能超越身体的极限,否则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复。很多时候这与坚强的努力上进形成了矛盾。很多类风湿患者久治不愈的原因不在于疾病本身,而在于自己太坚强、太要强,总是想着完全可以做类风湿出现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一点儿也不肯向疾病妥协,向自己的目标妥协。因为他们的自信心来自外界的评价,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和满意,在他们看似坚强的背后,其实是内心的脆弱。

    我认为类风湿患者应该追求的不是“坚强”而应该是“坚韧”。坚韧是一种更深厚的坚强,它不排斥困难,不排斥逆境,接受现实,接受自己。记得一位类风湿病友的父亲这样对我说,我可能不能够给家人很多财富,但是我要给他们足够的快乐。这句平凡的话语曾经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快乐。如果愿意,我们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如果愿意,我们依然可以做许多事情;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更加坚韧。

(四)上帝的“窗台”

    对于困厄,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当上帝给你关上门的时候,会同时为你留下一扇窗”。这句话如同黑夜中的北极星,给人们带来安慰的同时更指引了方向。上帝留下的那扇窗是干什么的呢?看风景还是出路?我想应该是出路。但门和窗明显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出路,出入的方式却大相径庭。窗是有窗台的,窗台无论多么低,它的目的都是为了阻挡出入的;而门的门槛无论多高,它的设置都是可以跨过去的高度。

#p#副标题#e#

    要到屋子外面,如果选择走门的话,那你只要跨过一个门槛就行;如果选择走窗的话,那你需要跳过去或者爬过去。如果窗台太高,可能还需要找块垫脚的石头。上帝的窗台不是白设置的,一旦能从窗台上过去,那么你就会比那些从门走出去的人获得新的能力——弹跳的能力、攀爬的能力或者找到垫脚石头的能力,这样你以后就不但可以走平地,还可以走其他各种路况。上帝是公平的、仁慈的、他不会无缘无故难为任何人的。

    上帝的窗台留给人的不是困境,而是在帮助人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并寻找突破绝境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是建立在一种正向思维的思维模式上的:凡事从积极的、光明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方面去考虑。记得原来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正向思维的重要性:两个鞋子推销员,到了同一个热带地区,同样看到那里的人们打赤脚,不穿鞋子。一个推销员回去报告:那里没有鞋子的市场,因为那里的人们不需要鞋子。另一个人回去报告:那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那里没有一双鞋子。这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看见巨大市场的人,最后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在没有可能的条件下创造可能、实现目标,这是正向思维的结果。

    要建立正向的思维模式,不仅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还需要改善自己认知、思考的方法,尤其要突破自己的弱点。每个人生来都有弱点,这些弱点比如性格和心理思维模式往往是造成遭遇困境的主要因素。那扇门可能不是被上帝关上的,而是被自己关上的;而窗台的高度往往也不是上帝设置的,而是你自己设置的。同样是那个留下的窗口,有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有的人找起来却很困难,要经历很多才能找到;也许还会有人根本看不到它的存在,因为他的窗台实在太高了,以至于他看不到窗口透射来的光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强和自明,就是人心头的“窗台”。认识自己是困难的,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不肯面对自身的弱点。这也许是种本能,就算是小孩,即便大人没有教会他辩解,他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而辩解,因为除了免于可能出现的惩罚,还是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需要。自尊心、自信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因为具有这样的本能心理,于是可能影响到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人有时候会沿着错误的方向,一条道跑到黑,一直跑进失败、挫折、困境中。

    困境要么让人自我革新,要么让人自我沉沦。想自我革新就需要看到自身的弱点,并且要有能正视弱点的勇气。与其说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如说要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弱点,哪怕是千百年来被当作圣人、神、佛的人们,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他们之所以能超出常人是因为那些旷世的智慧、改正错误的勇气,还有精益求精的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源自性格的弱点和不足是根深蒂固的,是与自己一体的。修正它是拂逆自己的一种本性。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困苦其实是上天赐予的机会,给予人们改进自身的机会,磨砺意志、增长能力、弥补不足。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大任”,而在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也是“上帝的窗台”的意义。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真的未必有福分去得到孟子提到的那样的窗台。我们现实中所遇到的往往也只是些小挫折、小困境罢了,只是我们的普通和脆弱让我们觉得是那么艰难而已,有时候甚至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理解上帝的窗台其实也是理解世事。从本质上讲世事是无逆顺之分的,我们只是从表象的得失、难易、苦乐去看待环境,从结果的成败去评价过去的人生行为。如果抛开这些表象的浮华,我们就会发现过去给予我们的是成长,是自我提升的机会。越是不利的结局越是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让我们未来的道路更广阔、更光明。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岁月的累积,更是心智的成熟。心智成熟的人是人格发展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可以收放自如处理生活中事件的人,也是一个可以感知快乐和幸福的人。心智成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的人可能在一生之中都在成长,有的人则可以在现实的困难、困境中迅速成长。遇到困难和痛苦,心智成熟的人并不会仅仅把它们看成一种精神或身体上的折磨,这同时也是一种提升心智的方式。

(作者:王艳红 来源:www.91sqs.com)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