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医学
2009年03月号
医学进展
在他乡

网络时代的病人—patient 2.0患者应该使用电子邮件和在线咨询

作者:贾玉华

医生逐渐向“doctor 2.0”方向努力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的发展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和以往web1.0的互联网模式不同,从2001年起,web2.0以其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的特质,正在一步步得到广大网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2.0”这个普通的数字,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概念,开始被应用在各个领域。
2008年的一场大选,通过开通个人博客宣传竞选理念、在网络上获得选民支持和投票的奥巴马总统,不但创造了美国的历史,更是赢得了“president 2.0”的美名。似乎一夜之间,“2.0”成了电子化、网络化、互动的代名词。
同样地,在医药领域,医生也逐渐开始用高科技的手段,将自己向“doctor 2.0”的方向努力。可以看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大医院里,医生每天都在开电子处方、电子检查申请,在线阅读电子报告,原来的手写病历也正在逐渐被电子病历所取代。
每个患者都应努力成为“patient 2.0”
医生们都进步了,那作为芸芸众生的患者怎么办?是不是也要跟上科技进步的脚步呢?《英国医学杂志》在2008年11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此话题展开了探讨,并提出观点:使用电子邮件查看自己的检查报告、在线向医生咨询,应该成为患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换句话说,该杂志认为:让自己成为“patient 2.0”,是每个患者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笔者对“patient 2.0”亲身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海市的一位市民,笔者在前不久也感受了一下“patient 2.0”,同BMJ杂志里提到的那样,做了一个“通过电子邮件查询自己检查报告”的患者。
据有关报道显示:依靠实名制的“市民信箱”电子邮箱平台,从2008年起,上海开始为全体市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将病人的各种化验结果、历史医疗记录等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发送到每位市民的电子信箱中。实施近一年来,已经有十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加入了这个系统。而笔者前往就诊的那家医院,恰好参与了这个项目。下面就是我在自己的市民信箱里收到的邮件截屏,是我2008年夏天时检查血常规的报告。
因为检查时当场就能拿到结果,这张化验单的书面报告,我已经在医院里拿到并交给了医生;但如果是那些当天不能出报告、需要几天以后才能拿到结果的检查,就很麻烦了。比如,在市民邮箱没有开展这项功能时,我曾在另一家三甲医院做过一次血液检查,需要一周时间才能拿到报告。可是,我工作忙,哪有时间经常跑医院呢?
于是,这件事就不了了之,我没去医院拿报告,医院也没联系我。当然了,自我安慰的时候,我在想:肯定检查结果是正常的;因为,如果不正常,医院就会打电话通知病人。
这样的判断,是源于我做肿瘤科医生时的经历。当年我做门诊医生时,医院里规定医生必须在每张化验申请单的背面写上患者的地址和电话,如果检查结果异常而患者又不来取报告,医院就可以靠这些信息来通知患者。
说起来我做临床医生,已经是7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们只有通过手写患者联系方式的方法,来避免纰漏。而现在,科技在发展,通过作为上海市政府民生项目的市民邮箱,我就轻松收到了这样的电子报告,免去往返奔波的劳顿。
当然了,如果患者不去看市民信箱的这个化验单告知系统发来的邮件,那就和不去医院取化验单的后果是一样的。而且,这个系统目前只限于记录持有上海市医保卡的市民,在指定医院里、持医保卡就诊时的检查结果。如果不符合以上任一条件,则无法在线查看报告。
尽管这个系统还不是非常完善,但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了中国患者成为“patient 2.0”的机会。
国内的很多专业网站都提供了在线医患互动的功能
除了从市民邮箱里查看自己的检查报告,成为“patient 2.0”的途径还有很多。国内的很多专业网站都提供了在线医患互动的功能。例如:集中了全国上万名专科医生实名博客的手牵手博客站(www.91sqs.com)就是这样的一个站点。医生在自己实名开设的博客空间里,与患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通过撰写科学的网络日志和回答患者的在线提问,帮助患者科学诊治、促进病情的康复。此外,患者还可以利用手牵手博客站的健康管理系统,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档案,更系统地记录好自己的病情资料,方便向医生咨询。
让我们做一个2.0时代的病人吧。
(作者:贾玉华)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