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社会
2009年03月号
医学进展
在他乡

社会福利政策及医疗保险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作者:方笋

人类健康与社会公共卫生状况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和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法规政策,其中社会福利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由于牵涉到个人生活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因而对健康状况及社会公共卫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针对社会福利政策及医疗保险制度对公众健康状况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死亡率与贫困反映社会福利慷慨度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资或服务,如福利企业、福利服务和福利津贴等,达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区别于社会保障,后者则是在成员遇到疾病、残疾、失业及老年等危机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措施。社会福利强调普遍性及自愿性,建立在社会成员的捐助及志愿者活动基础之上。社会福利水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完善的福利体制可以保证富裕、充足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同时还能提供精神文化和道德伦理方面的支持,使社会成员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目的。
目前,社会福利政策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北欧国家,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这套体系覆盖范围广泛, 涵盖了教育资助、失业救济、养老保障、残疾人救助及家庭和儿童保护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十分细致周到。虽然这种福利体系是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之上,由于社会成员最终从这部分资源中获利,公民对该套体系的支持度很高。部分国家的福利同时还受到社区资助、各类社会基金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完善的福利体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平等和民主的公民权利理想的体现。
在中国,社会福利经历了传统福利模式向新型福利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社会福利制度仍然不完善,教育和医疗费用等依然让中低收入人群及农民等普通百姓难以承受。因此,目前发展新型福利制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们经济收入问题,扩展福利政策覆盖范围,达到福利普遍化并维持社会安定。
社会福利政策同时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所能获得和使用的资源。因此,这种资源的缺乏会导致贫困率和死亡率升高。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下,人们所能获得的资源不仅来自家庭和市场,也来自福利政策。由于经济资源易于转化成其他方面的资源,所以它是社会福利当中影响人类健康状况的最主要的作用因素。通过法规的监督和执行,也容易将经济资源作为福利以失业保险、疾病保险、家庭支持和养老金等形式进行再分配。
由于指导原则不同,各国的福利政策及政策的慷慨度都存在很大差异。完善的福利政策还可以促进人们劳动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例如,政府和社会对家庭和劳动的支持度升高,例如鼓励女性参加劳动,就将有助于激活劳动力市场,增加家庭整体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个人健康及医疗水平。同时,福利政策也会影响到个人拥有资源的形式及数量,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而言。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Olle Lundberg博士等人对1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福利政策,包括1970年~2000年的家庭支持政策和1950~2000年的养老政策,进行了联合时间序列与横断面资料分析。按照家庭收入来源的不同,将所研究国家的福利政策归类为双收入(夫妻均有工作和收入)、单收入(丈夫工作,妻子持家)及市场导向型等三种。他们调查了不同的家庭收入和退休金政策与婴儿死亡率和老年人过高死亡率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显示,支持双收入家庭的政策慷慨度每升高1%,婴儿死亡率降低0.04‰;增加对双收入家庭的支持可以延长父母与婴儿相处的时间和母乳喂养的机会,从而降低婴儿死亡率。基本养老保险每升高1%,老年人过高死亡率则降低0.02%,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低养老金收入的人群中。
可以看出,死亡率和贫困率可以体现政策慷慨度的差别。与美国、英国等这些强调定向福利政策的国家相比,北欧由于国家推行广泛性福利政策,贫困率较低,尤其是弱势人群如儿童、单亲家庭和老人的贫困率更低。
二、医疗保险覆盖率至关重要
除社会福利政策外,医疗保险对人类健康水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医疗保险制度就是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医疗保险制度通常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建立基金制度,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并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
目前国外医疗保险主要以全民保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储蓄医疗保险模式为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以城乡分隔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为主,在当时是一种高效率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与城市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保险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弊端显现。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全体城镇居民都享受医疗保险,到2003年,只有一小半城镇居民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显著缩小。因此,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和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的唯一路径。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集中社会力量和资源,有利于发展卫生保健事业,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及劳动能力,促进生产发展。
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也体现在慢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2006年8月,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Stein Hallan教授的“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生率与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风险相关性的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章。研究者分析了挪威Nord-Trondelag郡大规模健康调查(1995~1997年间65181名成年人),以及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1988~1994年间15488名及1999~2000年间4101名成年人)。结果发现,挪威CKD的总患病率为10.2%,与美国相似(1988~1994年为11.0%, 1999~2000年为11.7%)。但美国白人患者由3期或4期CKD进展为ESRD的风险是挪威患者的2.5倍,而且这还是比较保守的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挪威的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显著高于美国;美国14.2%白人及21%的黑人无医疗保险,低收入人群比例高于挪威;且美国CKD患者专科就诊时间显著晚于挪威患者。虽然两国患者开始透析时的年龄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很接近,人群中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死亡率也类似,但CKD发展为ESRD的不同结局提示我们这种现象可能与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关。
中国医疗保险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8亿人,2008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和参保人数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截至2008年9月,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达2729个,参保率达91.5%。虽然目前中国医疗保险整体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保险体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例如一部分慢性病且经济贫困的患者不能享受到完善的医疗保障;儿童医疗保险制度也欠完善,以至于许多患大病、重病的患者(如:白血病)依然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放弃治疗。虽然我们不能以外国的标准评估中国的现状,但是这应该为国家和政府敲响了一个警钟。及时且正确的认识社会福利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寻找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的有效路径,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同时细化保险覆盖面,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从而达到促进人民健康和改善公共卫生状况的目的。
(作者:方笋)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