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一部介绍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该纪录片中的中国被成功塑造成了一个美食的天堂。但是在现实中,鉴于一次次严重的食品安全丑闻,中国厨房的声誉离“完美”二字还差得很远。
2014
年7月,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就因提供过期加工肉制品停业。这家公司是美国食品供应OSI集团下属的中国子公司,是中国许多快餐和餐馆的主要供应商,包括麦当
劳、汉堡王、肯德基以及星巴克等。最终,福喜公司召回了所有产品。7月23日,上海警方拘留了包括福喜食品公司负责人在内的5名嫌疑人。两家日本公司的供
应商也是该公司,食品安全危机由此也蔓延到了日本。
类似的食品丑闻对中国人来说并不算什么新鲜事。食品安全问题经常占据新闻头条。例如,2006年在鸡蛋中检测到了致敏致癌的化学添加剂苏丹红,用来对蛋黄染色。截至2008年,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和婴儿食品导致6名婴儿死亡,54000多名婴儿住院治疗。此外,地沟油的报道也不绝于耳。这些油比正规食用油更加便宜,但是有毒,可引起腹泻、腹痛。
中国政府非常希望食品安全问题能得到妥善处理。2012年,中国有关部门许诺在3年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在5年内改善食品安全的监测、调查和立法。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政府将采取最严格的监控体系、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及最高责任心来确保食品安全。为了健全食品安全法规,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采取了国际标准。另外,食品安全法修改草案对食品生产、销售和监管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尽管做出了上述努力,为何中国的食品安全丑闻仍然没有减少?大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仍然不足?关键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问题。在防范食品安全问题方面,食品企业应负起最大的责任。但是中国大约有45万家食品加工处理公司,其中35万家的雇员少于10人。这种国内食品业的规模小、差异大等特点使得保证它们都达到较高的安全标准非常困难。实际上,小公司往往不会对其产品进行各项测试,因为这种做法的成本巨大。在福喜的肉产品丑闻曝出之前,上海食药监局在过去的3年里已经对上海福喜食品检查了7次,但都未检出异常。另外,监控体系也很复杂,虽然在国家、省和地方各级都有多个监管机构,但是它们的权力重叠,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要想预防食品问题的发生,生产企业、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都要负起责任。除了对未遵守安全条例和有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供应商加重处罚外,监管机构还应该给食品工厂提供各项支持和培训以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除此之外,公众意识和报道透明度的提高,特别是食源性疾病的溯源,都有利于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福喜事件并不是中国食品问题在海外的第一次曝光。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到全球农业市场,食品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地区性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这种转变要求中国紧跟国际安全标准,放眼世界,确保食品安全。(作者:赵永刚)
参考文献:Lancet 2014;38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