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2011年11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在他乡

游学利物浦

一.初识利物浦

    第一次踏上英国的土地是2007年3月,随后便开始了我在利物浦大学的4年留学生涯。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对英国的最初印象是清新的空气,还有英国特色的复古出租车。导师带着我一路从曼彻斯特驱车到达利物浦,沿途是大片的草地,绵延直至天边,连着蓝天白云,还时不时看到成群的牛羊和一栋栋小别墅,非常典型的英国乡村风光,让我想起了电影《傲慢与偏见》里的场景。对初来乍到的我而言,当真是处处是美景。

    利物浦距曼彻斯特仅1小时车程。虽然曼彻斯特比利物浦更大更繁华,我却更喜欢利物浦,因为曼彻斯特是座新兴城市,太多现代化建筑。而利物浦可谓“红砖建筑之都”。在这里,从普通居民居住的古老排房,到街边的酒吧、商店,从利物浦大学的红砖大楼,到利物浦国教大教堂,再到阿尔伯特码头,全部都是典型的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红砖建筑。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赭红色的建筑透出深邃的历史感,令人难忘。

    利物浦是英国第二大贸易港,属英格兰的西北部,是默西塞德郡的首府,历史悠久。据说,市内共有超过2500座的知名建筑,佷多都建于18世纪晚期。其中2004年利物浦的河滨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我留学的第二年,利物浦击败了伯明翰、布里斯托、卡迪夫、牛津以及联合竞选的纽卡斯尔和格特海德,当选为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利物浦的地标建筑当属阿尔伯特船坞(Albert Dock),建于1846年,是英国最大的一级登陆建筑之一。在港口的一系列船坞区域,新建了许多特色小店、博物馆和餐厅等,是一个观光的好地方。而前年新建的大型购物广场——Liverpool One,巧妙地将文化区与商业区连接了起来。

#p#副标题#e#

    说起利物浦,首先想到的就是足球和甲壳虫乐队。

    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是英格兰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18次顶级联赛冠军,位居第二,5座欧冠,位居大不列颠俱乐部第一,7夺足总杯,7夺联赛杯,4次次级联赛冠军),绰号“红军”。住在利物浦这样一个足球城市,处处可见“红军”。到处是穿着球衣的行人,路边小摊更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利物浦红军”物件。到了周六有球赛的日子,那更是热闹,尤其在晚上,每家酒吧都早早就挤满看球的人。我所就读的院系常组织足球赛,足球更是同学和老师们的重要话题之一。记得2010年足球世界杯期间,家家户户门上或窗上都插着英国球队队旗,甚至一些汽车上也立着两杆小旗。可以说,足球是英国的一种文化,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在利物浦的阿尔伯特船坞附近就有甲壳虫乐队的博物馆,还有专卖店,生意很是鼎沸。听说市区还有一家当年甲壳虫乐队常去的酒吧,可惜我始终没机会去,这倒让我的导师好是遗憾了一把。

    酒吧是英国的重要文化之一。英国人喜欢告诉外国人:“If you haven’t been to a pub, you haven’t been to Britain.”英国的酒吧非常普及,利物浦随处可见。对英国人而言,泡吧是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我所在的研究小组一旦有聚餐,通常是下午5点先去校区或者附近的小酒吧喝上一杯,然后7点去预订好的餐厅就餐,餐后再另找一家酒吧继续喝。有时候完成考试或者演讲报告,几个同学也常常相约一起去酒吧喝酒聊天。

    英国有些酒吧是针对当地人的,多为中老年人一起喝酒看球赛。而我曾去过的酒吧则多为年轻人,气氛比较轻松。有几个著名的酒吧甚至是旅游景点之一。英国的酒吧秩序通常都很好,只是一群群朋友一起喝酒聊天,虽有震天的音乐,但不会有人在那狂舞乱跳。不过在音乐的干扰下,我这个“外国人”在与他们聊天时真是费劲,绝对是个练听力的好方式。

    在酒吧点酒也是一项技术活。英国的酒吧不排队,只要站在吧台前,酒保就有本事知道该轮到谁了。不要大声嚷嚷,不要敲吧台,更不要挥手,只要让酒保看到你,可以举举空酒杯或钱,但不要摇晃。我对酒没有研究,也不是酒吧常客。导师和同学们常会点啤酒,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女士,我自然可以选择果汁饮料,鸡尾酒那种酒中带甜的味道更是让我钟爱,常常会忘了那是烈性酒调制的饮品。英国酒吧的酒饮价格也非常平民,通常一杯鸡尾酒2镑〜3镑,啤酒1镑〜2镑而已。

    利物浦还有一个更大的特色,就是“利物浦口音”了。如果看过那部关于已故的披头士主唱John Lennon(约翰•列侬)青少年时期的传记影片《Nowhere Boy》,就能多少体会到何为利物浦口音了。

    早期的利物浦当地人多数都是水手,又由于临近苏格兰,因此,利物浦有着非常独特的口音。利物浦口音确实很难懂,伦敦人常常笑话利物浦口音,有时连其他地区的英国人都听不懂。幸好我的导师来自曼彻斯特,口音纯正,不似伦敦音那般平雅,更不似利物浦口音那样大舌头还漏风。这一点让我的留学生涯平顺很多。但住在利物浦自然免不了接触当地人,语言听多了也就寻到了固定规律,自动转化一下就能听懂七七八八。也许利物浦人在伦敦人看来显得不够“绅士优雅”,但真正接触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比伦敦人更热情而友善。

    如果在英国向人问路或寻求帮助,他们常会叫你“darling”或“love”,请不要奇怪,这是他们对女士的热情称呼。汽车让行人先行,女士优先进门或者帮女士提重物是极常见的现象。

#p#副标题#e#

二.求学利物浦

    利物浦大学建立于1881年,1903年获得皇家特许,是英国一个久负盛名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大学,罗素盟校成员之一。利物浦大学曾8次获得过诺贝尔奖,分别为科学、医学和和平奖,其中包括1902年的英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我所就读的是医学院内的“人体解剖和细胞系”。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科系,在职的教师不过十来位。学校的教师并不会带很多博士生,平均每年也就新招1至2位博士生。在我就读的第一年,我导师门下只有我一位博士生。得益于此,我也受到了格外多的照顾,体验了真正的一对一教学。因为每个老师都有独立的实验室,所以那时候常会出现我“独霸天下”的情况。

    整个PhD课程历时3年,因为是研究型的课程,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做课题。博士生除了自己的课题之外,还需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主要是一些自选课程,包括一些生物统计学、论文写作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此外,博士生还必修一些讲习班,主要训练学生互相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来自不同院系,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并解决一个课题并给出可行的方案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课程确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且由于很多博士生都来自世界各地,大家聚在一起交流也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p#副标题#e#

三.生活在利物浦

    我所就读的利物浦大学位于市中心。与许多大学一样,学校没有围墙,部分教学楼甚至远在城市另一区。从我所在的医学院步行至闹市区只需15分钟,交通非常便捷。利物浦的市区并不大,市中心的交通靠步行就足够了。

    英国的公车没有自动售票,都是上车直接向司机买票。幸好人口少,耗得起这个时间,不敢想像这种情况放在国内会是什么样。有时候碰到司机没零钱找,就让你免费乘一趟了。公车都比较宽敞,前排各有一块区域,专门用于放置残疾人车或婴儿车。这也是与国内很不同的一个现象,推着婴儿车出行的人比比皆是,也不乏许多坐轮椅出门的残疾人士。而在国内,适合这类人群的公共设施就相对不够齐全,使他们的出行也变得不便捷。我不喜欢在英国乘公车。当地的公车不报站,如果站台没人等车也就不会停,所以对于不熟悉道路的我而言就是很不便利的事情。

    在英国坐火车或大巴,一般是越早买越便宜。网上售票体系早已建立完善,也有不少预售票的打折网站。有时能买到几镑的来回车票,相对当天买票就是1〜2折的价格。大巴车票直接网上购买打印确认函就可以,而火车票则和现今的国内系统一样,需要去取票。英国人口少,极少会出现无座的情况,因而没有“黄牛”现象,政府也无需推行实名制,人们也不用整天揣着身份证出门。

    我最初住的是学生公寓,7人一栋3层小屋,每层有一个浴室,共用一个厨房。每个人的房间其实很小,不过给人舒适温馨的感觉。厨房没有油烟机,幸好用的都是电炉子,火不旺,炒菜也就没多少油烟。而欧洲人的主要烹调工具是烤箱,主食也就意大利面、批萨或面包。当时整栋楼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毫不意外的,厨房成了我的天下。

    利物浦有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在那里可以买到齐全的食材,所以想吃正宗中餐并不难。还有些印度人开的超市也卖不少中式调味品。平日的蔬菜肉类通常在英国最普遍的tesco购买,常碰到买一赠一等折扣。英国的蔬菜品种很少,没有所谓的时令蔬菜。丝瓜、冬瓜、韭菜之类的蔬菜只能到中国城才有希望淘到。在超市只能买到处理过的鱼片或冰冻鱼,活鱼是无处买的。幸好利物浦是海港城市,早上7点前可以去鱼类批发市场购买海鲜。一只只霸王蟹生龙活虎,几镑就能买回家,真是我的最爱!英国的奶制品品种繁多,价格便宜,各类芝士就能看花眼。在国外呆久了,就学着做,从意大利面、意大利千层饼、披萨到芝士蛋糕和泡芙等等,食材和设备齐全,自然就入乡随俗了。

    英国人爱喝红茶,这早有耳闻。到了英国才发现他们的喝法是:红茶泡好,扔掉茶包,然后加上牛奶和白糖,做成奶茶来喝。我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喝红茶离不开牛奶和糖,最后还得加上新奶油才觉得更美味。为此,导师还常常自得他成功同化了我的饮茶习惯。

    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一年最冷零下2度〜3度,最热也不过25度左右。屋内都装有暖气,地面通常是铺有地毯,不需要空调或电扇。即使在夏天,我也通常在晚上开着暖气入睡,一年四季让室内保持着恒温。对我而言更大的福音是没有蚊虫的困扰。

#p#副标题#e#

    由于四季不明显,在英国,即使夏天穿羽绒服,冬天穿连衣裙出门也不是奇怪的事情。一些国内的女士喜欢学外国人夏天穿雪地靴,戴围巾帽子,其实她们是不了解英国的特殊气候。在国内夏天35度以上的状况下,这么穿着恐怕只有中暑的份。

    在英国,阳光明媚的日子是很难得的,尤其是那种一整天艳阳高照的天气。多云和阴天居多,下雨更是常见。天气非常多变,有时一天下十几场雨,但通常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一阵就会停,还常常能看到彩虹。起初我还每天带着雨伞出门,最后也就习惯了,和别的行人一样,小雨就不必打伞了。

    由于冬季很长,也见识过四月下雪下冰雹。我最喜欢英国的五六月份,晴天比较多见。那时候路旁的樱花都开了,每每风吹过就是真正的樱花雨,浪漫唯美。那时候校园的草坪上就躺满了晒太阳的学生,一派惬意休闲。

(作者:沈颖)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