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学科
2011年11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在他乡

卧薪尝胆 振兴中华——陈洪铎院士访谈录

    2012年是陈洪铎院士80大寿,谨以此文献给陈院士,感谢他为中国皮肤病学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陈洪铎院士简介

    193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光医学中心主任、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副会长、美国皮肤科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研究皮肤病学会荣誉会员、日本皮肤科学会荣誉会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Journal of Applied Cosmetology》(欧洲)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美国)副总编等职;获国际皮肤科学会突出贡献奖、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表彰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曾任国际皮肤科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94年~2006年)等;曾成功担任亚洲皮肤科大会、国际皮肤科大会、国际美容皮肤科大会、中日联合皮肤科大会等大会主席。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73篇,其中英文期刊内14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陈洪铎院士在皮肤免疫及皮肤性病防治方面有高深造诣,特别是在朗格汉斯细胞的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和病理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有实际价值的贡献;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也有新的发现,已获国际公认;发现维甲酸能促进紫外线所致结缔组织损伤的恢复。陈洪铎院士对中国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科及整个中国医科大学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皮肤性病学界走向世界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医救国

    绍兴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乡,越王勾践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卧薪尝胆的故事。生于乱世中的陈洪铎,从小就熟知这个故事,并一生努力实践。这是一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城市,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城市。不仅是文豪鲁迅的故里,更是近代辛亥三杰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诞生的地方。1933年出生的陈洪铎循着先烈的足迹成长,五岁开始上以革命先烈陶成章命名的成章小学,后来又进入鲁迅小学,期间还就读于以徐锡麟烈士命名的锡麟小学。中学就读于革命先烈秋瑾教过书的绍兴中学,鲁迅、蔡元培等都曾经在此教过书,所有这些革命前辈的事迹都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记忆中第一次能记住的歌曲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印象最深的讲课也是关于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的,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家受欺辱,民族受欺凌。陈洪铎觉得,落后,特别是科技的落后才是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从小就立志于要搞科学,而科学的基础学科就是数学。所以,他16岁的时候从绍兴考到当时很著名的上海同济大学念数学。但是来上海后没多久,全国解放了,中国医科大学到上海招生。陈洪铎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变,他最终选择了北上,选择了为之奉献一生的医学。

在他的记忆里,他的小学和中学老师都告诉他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东亚病夫,在幼小的陈洪铎看来就是中国人身体不好,所以受欺负,再加上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大好,所以对医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医科大学是一所革命的大学,这一点对陈洪铎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中国医科大学创办于江西瑞金,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经中共中央批准命名的,最后坐落于沈阳。陈洪铎觉得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色学校很不简单,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值得信赖的地方,直到现在在国外讲学谈到中国医科大学时,陈洪铎都首先提及这一点。陈洪铎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沈阳,经过艰苦的学习,于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p#副标题#e#

小科室大天地

    刚来到皮肤科,陈洪铎一度也觉得这是个小科,好像没有内科、外科重要,但后来慢慢就改变了这种观点。首先,他发现皮肤科的病种太多,有两三千种,比别的科都多;第二,他注意到皮肤病虽然看的是外面,但是很多都是内脏疾病的反映;第三,他注意到虽然眼睛看到的是一张皮,实际上仔细看,人体里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分子大都存在于皮肤,因此皮肤病不仅病种多、难诊断、难治疗,而且往往还是全身疾病的反映,皮肤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全身的窗口。陈洪铎找到了继续呆在皮肤科的意义,也越干越有兴趣。

    在实际工作中,陈洪铎始终秉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努力多做实际工作。有天他在门诊遇到一个特殊的病人。这个病人脸上长着癣,一看像是体癣,但又稍微有些不同,中国人一般长的是手癣和足癣,长在脸上是很少见的。陈洪铎就对患者进行了仔细的询问,得知患者饲养的兔子也有癣,他就利用周末时间去看了一下患者的养兔场,证实患者养的兔子确实有癣,但兔子长的癣和人是不一样的。陈洪铎怀疑是兔癣的致病菌传给人,于是拔下几根兔毛,取一些兔皮屑,与患者的皮肤样本放到显微镜下进行比对并培养,这一下子就发现了大问题:兔身上取下来的标本上的真菌和病人的是完全一样的。在经过严谨的论证后,陈洪铎在《中华皮肤科杂志》发表了文章,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家兔是须癣毛菌的传染源。这一发现,给了陈洪铎信心,树立了他的研究指导思想,那就是研究要结合病人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远渡重洋谋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门打开了。陈洪铎感到国内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了,恰好遇上国家教育部公费留学通告,他就报名了,并选择了在皮肤病方面有研究专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在准备出国的过程中及以后,陈洪铎经历了人生中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学英语。陈洪铎初中和高中虽然学过一点英语,但是基础还是没打好。在同济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德语,到沈阳后学的又是俄语,可以说英语的底子比较差。1978年准备留学的时候,陈洪铎已是46岁,学英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在短期内掌握英语,并能用英语进行交流,陈洪铎还自编了英语一千两百句,每天练习,短期内就通过了留学英语考试。

    一百多年前,德国医生朗格汉斯发现皮肤内有一种新的细胞,但这种细胞的功能却一直没有明确。后来的学者研究发现,田鼠颊囊和人角膜移植后,成活率较高,而这二者都缺少朗格汉斯细胞。当时已经发现了树突状细胞,陈洪铎发现二者的细胞形态很像,就大胆设想:移植物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对移植物是否被排斥具有决定性作用。来到美国后,陈洪铎继续他在国内早就关注的这一皮肤免疫问题。在和他的导师,当时的美国遗传学会主席沟通后,就立即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陈洪铎原来是做临床的,来到美国后需要做动物试验,很多的实验技术都要从头学起,包括动物的饲养、标记、手术和麻醉。他在技术方面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学起来也特别快。在到美国之前,他就已经掌握了他所在的美国实验室甚至还没有掌握的免疫荧光技术,这让他的导师对他刮目相看。大约3年时间,经历过3000多例次的动物实验,陈洪铎对朗格汉斯细胞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这些,他付出很多、很多。牺牲个人的休息、娱乐,生活就围绕在图书馆、实验室、动物房等部门之间。

#p#副标题#e#

凌云壮志终得酬

    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陈洪铎拒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回到了母校,回到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在研究的同时,做了很多发展学科建设的事情,创建了临床免疫学研究室,从拣别人的天坪、修好的旧温箱开始,直到实验室被批准为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所在学科1999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专业点,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2005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2007年被批准为卫生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化妆品人体安全检测机构。

    陈洪铎还连续3届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顺利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加入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他一直强调国际交流,多次举办或主持国际皮肤科大会、国际美容皮肤科学大会等,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皮肤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如亚洲、欧洲和北美的1000多位代表参加的 5th Asian Dermatological Congress(第五届亚洲皮肤科学大会,1998年)、海外600多位皮肤科专家和国内7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Dermatology(第九届国际皮肤科大会,2004年)等。除此之外,他还鼓励中青年人才大胆走出去,担任欧美杂志的编委、副主编,如何春涤担任J Appl Cosmetol(欧洲)编委,高兴华担任Int J Dermatol(美国)编委和J Appl Cosmetol(欧洲)副主编等。

    除了教书育人、学科建设,陈洪铎回国后,在科研上,特别是在朗格汉斯细胞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朗格汉斯细胞的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和病理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有实际价值的贡献。他首次证实了成年个体即使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导致对弱移植抗原的耐受,因而肯定了解决器官移植时“弱不相容性”的可能性;发现皮肤移植物内如含较少的朗格汉斯细胞或其朗格汉斯细胞被同种异基因朗格汉斯细胞所取代,此移植物可被宿主耐受;发现朗格汉斯细胞可来源于脾脏及其在皮肤内的转换规律;发现人体朗格汉斯细胞的分布特点,对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和不同部位皮肤病损的免疫病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发现朗格汉斯细胞在皮肤恶性上皮肿瘤内显著减少,在良性上皮肿瘤内显著增多,同时,在动物化学致敏皮肤癌过程中,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恰与局部朗格汉斯细胞的减少呈现同步,这对于监测高危人群中的皮肤肿瘤有实际价值。

    在皮肤病防治、皮肤病理以及皮肤美容方面,他发现维甲酸能促进紫外线所致结缔组织损伤的恢复,对皮肤衰老的防治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已被国际上广泛应用;肯定了硬红斑是对结核杆菌抗原的血管炎型变态反应;发现OKM5可用于诊断皮肤腺癌等;用自体表皮移植法治疗白癜风(国内首次)和老年疣(国际首创),已被广泛推广;初步阐明了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了解了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研究天然植物或中药中的抗氧化物(绿茶提取物、白藜芦醇、檀香油等)对紫外线造成的光老化、光免疫抑制及光致癌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p#副标题#e#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陈洪铎院士在多年科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则:首先,要做开创性的研究,不盲目跟风;其次,皮肤科病种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病种;第三,不仅要研究,还要能看病,要从临床实践中获得科研的灵感,科研反过来也要能为临床服务。关于未来的学科发展,陈洪铎院士更是充满了信心;根据他所在科室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学科4大研究方向:朗格汉斯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与皮肤免疫系统;皮肤免疫遗传学与遗传学;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光免疫与美容皮肤病学。在三大原则和四大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中青年人才,坚持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有机结合,取得高水平且有实用价值的学术成果,最终提高对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保证广大人民的健康。

(作者:王玉成)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