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日记
2011年11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医生日记
在他乡

用心去读

(一)尿常规的妙用

    一天中班,我科来了一位患者,护士很郁闷地告诉我是感染科没床,所以转到我们科来的。

    这是一位女性患者,患慢性肝病10余年,曾反复在多家医院治疗。这次因发热、黄疸、肝功能异常就诊。

    她脸色的黄不像肝性黄疸那样艳,也不像梗阻黄疸那样暗,而是一种淡淡的浅柠檬黄,难道是溶血性贫血?

    这个想法突然在我脑中冒了出来。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在这么多年的病程中,患者始终没有确诊是哪种肝炎。每次发病都是发热、黄疸、肝功能异常,治疗上都是给予保肝治疗好转,B超多年都是肝脾肿大。

    翻开病例看到一大摞化验单,我快速挑出几个不同时期的尿常规,果然不出所料,全部是尿胆原2+~3+,尿胆红素阴性。再看肝功能,都是间接性胆红素明显增高,各种肝炎抗体均呈阴性。

    马上急诊检查网织红细胞,结果回报34%。

    急请血液科会诊,会诊后确诊溶血性贫血,转血液科治疗。

    现在科技发达了,但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并没有因此而淘汰。临床上意义很大。尿胆原/尿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黄疸鉴别上的意义,医学生都懂。可为什么面对如此明确的检查,多家医院十余年没想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p#副标题#e#

(二)多疑的回报

    在漫长的临床工作中,我最爱问:诊断对吗?有时对别人,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

    一天我接诊一位男性患者,这位患者自称类风湿关节炎10多年了,每年都会犯病。到医院一用激素就好了,这次双手的关节炎又犯了且疼痛明显。患者要求我们快点给他打针,我问他怎么确定的诊断。他拿了一大摞X片,其中有一张双手的片子,报告说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这么长的病史,这么客观的证据,患者极其自信,一般来说诊断不成问题。

    但查体时发现患者双手多处指间关节红肿热痛,却没有变形。原来的化验显示血沉,类风湿因子均正常。按理来说一个年年犯病的类风湿肯定是活动性的,不应该没有活动的客观旁证。关节应该变形了,血沉、类风湿因子也应该都是阳性。

    我开始仔细研究X片,看到患者双手各个关节间隙均正常,没有明显的狭窄变形,有几个关节软骨下可以看到小米粒大小,虫蚀样空洞(原片子也有描述)。这些并不符合类风湿滑膜病变的特点,反倒像痛风性骨关节炎。

    再问病史,发现患者极其痛苦,每次病一好就和朋友聚会。宁波人的习惯是海鲜加啤酒,但马上发病进医院。

    经检查血尿酸明显增高,应用秋水仙碱效果显著,痛风性骨关节炎诊断明确。

    目前,随着生活的提高,痛风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诊断不成问题。本例主要是一个X片的误导,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不过如果我们认真查体、认真问诊,了解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痛风性骨关节炎的诊断应该不会太难。

#p#副标题#e#

(三)仔细看患者的脸

    在大街上,你仔细端详一个美女的脸,不是遭白眼就是要挨骂,但在医院里你认真地看谁都没事,因为那是你的权利,也是工作需要,虽然看到美女的机会不多。

    一次查房的时候,看到一位女性患者,40多岁,血糖控制不佳入院,认真治疗后效果也不好,准备出院了。她是门诊的一位老患者,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医生都见过她,她的血糖就是控制不好。说实话门诊太忙,有时候主要看化验、开处方,真没有仔细端详过患者的面容。

    这次住院查房时间充裕,仔细一看,哇!这个女性,大手大脚、阔鼻厚唇、头围大、眉弓宽、下颌前突、舌头肥厚、言语低沉、举止笨重。自话当年还是满漂亮的,现在比年轻时丑多了,脚比年轻时大了一号。

    肢端肥大症跃然纸上。

    患者有很强的逆反情绪,坚决要求出院,经过多方劝说,2天后才答应作MRI检查。

    结果不出意料,脑垂体微腺瘤!转上海手术治疗。

    我看过的垂体瘤基本都是门诊的糖尿病老患者。因为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强,升糖作用加强,所以患者往往都有糖尿病,且治疗效果不佳。这个病例是在多次复诊中仔细观察患者的面容时发现了。

#p#副标题#e#

(四)多问一句

    我从来都不喜欢喝药自杀的人,一般也不和他们交流。

    可有一天,病房的夜班收进来了一位药物中毒患者。我查房时看到这位老太太,挺慈祥的,家里陪护的人也很通情达理,挺奇怪为什么她会想不开?这么大年纪还闹喝药的事。结果老人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活着太难了,嘴里干得要命,吃饭吃不进去,就着水才能吃一点。”

    我一看老人的口腔干的没有一点津液,舌头及口腔粘膜明显的萎缩。我问老太太最近哭过吗?老人痛苦地说:“没有,就是洋葱辣眼睛,快痛死啦,也没有眼泪。”

    难道是干燥综合症?

    作SSa、SSb抗体检查,强阳性。诊断确定,加入激素治疗,老人很快好转。

    多问一句话,有时真的可以救活一个人!

#p#副标题#e#

(五)合理的整合

    对我来说,白塞病是一种即熟悉又陌生的疾病。

    说熟悉,实习时老师就带我们看到过白塞氏病人。

    说陌生,工作20年来,从来没有见过标准的白塞病患者,也没有自己首次确诊的病例。

    机缘巧合,有一天查房时,我发现一位发热待查的患者很奇怪,热度居高不下近一周。用了很多抗生素,但效果不佳。患者很痛苦地对我说:“热不退,嘴里都破了。”

    虽然几天前他刚住院的时候,我也看过,当时感觉是营养不良,没太上心。但现在患者已经住院近一周了,热还没退,其他的感染又证据不足。我突然灵机一动,难道是白塞病?

    赶紧问他既往有无外阴炎,患者一声长叹,好几次阴茎溃疡到外科治疗都不好意思,治一治也好了,没有结论。还有双侧大腿起过好几次包,后来破了,好长时间才好。

    他给我看了局部的疤痕,同时我也注意到他的每一个静脉针眼均有炎症反应。我还发现他的视力极差,经询问其眼睛反复发炎多年,原因不明,现在几近失明。赶紧翻书对照,白塞病的五大标准:反复口腔溃疡、反复外阴溃疡、皮肤病变、眼炎、针刺试验阳性结果,无一漏网!转上级医院治疗。

    注意到口腔溃疡就可能发现一种特殊的疾病,临床信息的合理整合可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p#副标题#e#

(六)紧急判断

    大家都知道医院里最难的就是突发性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生进行紧急、正确、合理的判断,良好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临近春节的一天,我在急诊上夜班,突然涌进三四十人。他们连哭带嚎、乱作一团、高喊抢救,说食物中毒了。

    当时的场面极其混乱、人员众多,仅有我一个医生,我迅速查看了几个最重的患者,虽然状态不是很好,但是生命体征还是平稳的,然后我开始快速采集病史。

    原来他们是一大家子,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亲戚,特意在家里吃火锅庆祝,吃到一半就开始有人呕吐、头痛。随后很多人都出现了症状。大家吓坏了,觉得吃的东西坏了,就赶紧上医院来了。

    问诊中我注意到几个细节:吃火锅的房间封闭性较好;他们用的是当年煤气中毒最多的红外线炉具;最重的患者是从外地来的(坐在最里面,吃的时间最长),最轻的是几个张罗上菜的大嫂(不停地到外面端菜);均无腹泻。

    最终我判定这是一起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可患者们坚持自己是食物中毒,还打算去找卖肉的算账。我声嘶力竭地向他们讲明我的诊断理由,劝他们快速接受治疗,并答应他们随时调整治疗,帮助他们保留可能是食物中毒的证据。

    喧闹的人群终于散去,由于急诊留观床位有限,我让最轻的人陪同最重的几个患者输液、吸氧;让部分患者单纯吸氧;让其他家庭成员排着队到室外散步(东北民间应对煤气中毒的方法,另外观察室的氧气筒不够了)。2个小时后排队散步的人回来了,单纯吸氧的患者停止了吸氧,他们的症状也基本消失了。

    他们经过商议最后决定留下4个较重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其他人除了陪护人员都回去。第二天那4个较重的患者病情平稳后也都回家了。

    医生本来是突发事件的救助者,却往往在尽心工作时遭遇到莫须有的责难,这真是很无奈的事。只有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和医疗能力才能免受无妄之灾。比如本例,无论是煤气中毒还是食物中毒,与医生有什么关系呢?医生做的本来就是救治他们。只不过是食物中毒,他们就可以找到为治疗买单的人。医生不同意会影响他们的索赔,这样医疗上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变成暴力的导火索。

    做医生真的是要十万个小心啊!

#p#副标题#e#

(七)难忍的胸痛

    一天,我在循环科夜班巡视病房,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表情痛苦。询问后知道她已经住院两天了。左胸疼痛明显,用了很多药效果都不好,连大喘气都不敢,非常难受。

    我将病例重新查阅一遍,其胸片、心肌酶谱、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多个心电图轻度供血不足,没有太多的变化。我又重新做了一个心电图,还是没有太多的变化。仔细查体: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基本正常;无贫血、无黄疸、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部平软、未及肝脾及肿块、下肢无浮肿。只不过其左乳房周围的皮肤触诊时有些不适的感觉,无肋骨肿大及压痛,皮肤无皮疹、无破溃。

    老大娘住院后一直疼痛不止,用了硝酸甘油、消心痛、心痛定、黄芪针、能量合剂、抗生素等均无显著疗效。这应该是一个胸痛待查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基本可以排除腹部疾病、气胸、肺炎、肋软骨炎等疾病。大家最怕的也是查的最多的就是心绞痛,但是心绞痛不应该痛两天不缓解,心梗应该有酶学及心电图的支持,用扩冠药物应该有点效果。

    我在患者床头观察了近20分钟,又做了一份心电图,还是变化不大。我决定放弃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会不会是胸壁的疼痛、肋间神经炎或是带状疱疹?

    可惜其局部皮肤没有一点小泡,我注意到她左胸壁乳房周围的皮肤对外部刺激有些敏感。所以我倾向诊断为:带状疱疹顿挫型。给予安痛定肌注,抗病毒治疗。算是度过了艰难的一晚,但我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第二个夜班,患者及家属由于我的分析,拒绝夜班医生的心电监护和硝酸甘油静点,要求服用止痛药渡过。

    第四天,老人的胸壁发出一大堆的水泡,带状疱疹诊断明确,转到皮肤科治疗了。

    左胸带状疱疹误认为心绞痛的病例很多,只要认真查体看到疱疹一般不难鉴别。本例的难点在于胸壁没有一点疱疹,心电图却有供血不足。医生往往不敢放弃冠心病的诊断,从而造成治疗的延误。

    也许有人会说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死人,带状疱疹痛点没什么。但大家别忘了,先不说治病救人的大道理,假如没有正确的临床思路,对临床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及干预。患者胸壁长出水泡时就可能向你要赔偿了。另外如果带状疱疹治疗过晚,一旦产生后遗神经痛,患者可能痛苦终身,也可能将这种痛苦向医生和医院“转移”。

#p#副标题#e#

(八)流行性胸痛

    我敢打赌,大部分人对于流行性胸痛都不熟悉!

    说实话,我也不熟悉。

    在急诊工作时,我发现这样一组病例,部分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之后有剧烈的胸腹肌痛,剧烈胸腹痛为本病的突出症状,疼痛呈尖锐痛、烧灼痛、压榨痛、痉挛痛、剧烈刀割痛等多种形式。深吸气、咳嗽、喷嚏、哈欠、笑、哭、上肢活动、体位改变均可加剧胸痛。肌痛具有游走性,首先主要发生于胸腹部,以一侧胸痛居多,偶见两侧,患者痛苦异常却难以指出胸痛的确切部位,此外患者可伴有头痛、气憋、胸闷、恐怖感、咽炎、呼吸浅快、纳差;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伴有轻微血象的改变;患者心电图正常,无心律失常和心肌酶学改变,胸片、B超均正常。患者可以反复就诊,反复体检,反复辅助检查,但均无阳性反应。

    由于本组病例女性较多,很多人都哭天抹泪的,感觉是癔病!然后过不了几天,胸痛会突然消失。那段时间我看《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在胸痛这章里看到了流行性胸痛这个诊断。该病的确诊要求病毒分离和血清免疫学检查,但又没有确切提出能够与平时常见检查相关的内容。上课及工作中没有一个医生提过这个诊断,所以我不敢确定。

    有一次,一个护士出现了这个病症,痛苦异常,别人还觉得她是装病。碰到我的时候,我排除了胸膜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肺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流感、冠心病,胃及胆胰疾患、急性阑尾炎、胸部外伤等疾病及剧咳所致胸痛。靠病史和体征,我终于第一次尝试着提出了“流行性胸痛”这个诊断。

    建议她应用安痛定针、地塞米松针、病毒唑针、口服中药抗病毒药物,结果她的病情很快好转了。从此,我的常用诊断字典中多了一个病名——流行性胸痛。一个医生仅仅看自己了解的病变,那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他应该具有判断自己没有看过的疾病的能力。

    探索新的道路有时会让人感觉不安全,但是走得多了,就踏实了。

(作者:李伟 浙江慈溪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