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但这些药物都有很明显的副作用,如血细胞减少、感染、性腺损害和致癌风险。
近十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SLE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正在不断提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可能有效治疗SLE的新型免疫制剂或方法(见表1)。这些免疫治疗药物一般靶向性强,其靶向目标往往是那些被认为在SLE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特殊免疫细胞(B细胞)和分子(如:共刺激因子和细胞因子)。通常,医生会应用这些新型免疫制剂来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狼疮。然而不幸的是,目前已公布的几个大样本量的SLE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见表2)。
一、 吗替麦考酚酯
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近十年,多项国内外研究报道,MMF能有效治疗SLE和LN,其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疗效与传统SLE的金标准用药——环磷酰胺相当或者更优,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没有明显的膀胱和性腺毒性。基于这些发现,多国学者开展了一项大样本量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两期(诱导期和维持期)的临床试验,以评估MMF诱导和维持治疗增殖性L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ALMS试验)(J Am Soc Nephrol 2009;20:1103-1112)。
ALMS试验共有370例Ⅲ型~Ⅴ型LN患者入组,被随机分入MMF组(目标剂量为3g/d,n=185)或静脉用环磷酰胺组(每月冲击剂量0.5g/m²~1.0g/m²,n=185),二组患者均同时服用强的松(最大剂量60mg/d),诱导期为24周。主要评估终点是治疗24周时的疗效反应率(即尿蛋白/尿肌酐比率明显降低,其定义为尿蛋白/尿肌酐比率<3[入组时患者基线值尿蛋白/尿肌酐比率>3]或尿蛋白/尿肌酐比率降低≥50%[入组时患者基线值尿蛋白/尿肌酐比率<3],同时合并治疗24周时血清肌酐值水平稳定或者改善)。次要终点包括完全肾脏缓解、系统性疾病活动度和损害度以及安全性。
结果显示,二组在疗效方面(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没有显著差异(P=0.58),MMF组共有104例(56.2%)患者达到主要终点,而环磷酰胺组有98例(53%)达到主要终点,其中亚洲人群的MMF组和环磷酰胺组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53.2%和63.9%。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或感染方面,二组基本相当。二组主要不良事件是感染和胃肠道反应,但无显著差异,其中MMF组有9例死亡,环磷酰胺组有5例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狼疮疾病的严重活动和肺部感染的快速恶化。
该研究表明, MMF诱导治疗LN的疗效不优于环磷酰胺,且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尤其是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MMF也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ak A等检索了电子数据库英文文献中MMF诱导治疗LN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并进行了荟萃分析(Rheumatology 2009;48:944-952)。主要评价指标为6个月肾脏缓解,次要评价指标为死亡率、终末期肾病及不良反应。
共有10项随机对照试验入选,包括847例LN患者。结果显示,与环磷酰胺组相比,MMF组疗效相当:肾脏缓解RR=1.052(95%CI:0.950~1.166);死亡风险RR=0.709(95% CI:0.373~1.347);终末期肾病的RR=0.453(95%CI:0.183~1.121)。与环磷酰胺组相比,MMF组闭经风险RR=0.212(95%CI:0.094~0.479),白细胞减少风险RR=0.473(95%
CI:0.269~0.832),腹泻发生率较高。该研究结论是,MMF诱导治疗LN的疗效与环磷酰胺相当。
因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all' Era M等认为MMF只是目前治疗LN的金标准用药(静脉冲击环磷酰胺)的一个替代药物。
二、 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单克隆抗体
在SLE患者和狼疮小鼠的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并且其水平和疾病的活动度有关。2009年9月刊的《Arthritis & Rheumatism》发表了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单克隆抗体(Belimumab)治疗活动性SLE的Ⅱ期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论文(Arthritis & Rheumatism 2009;61:1168-1178)。
该试验共入组449例活动性SLE患者(SLEDAI评分≥4分),患者随机接受Belimumab治疗(静脉输注1mg/kg、4mg/kg和10mg/kg,分别于治疗0天、14天、28天,以后每28天给药一次,同时联合标准治疗方案,即静脉冲击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或安慰剂治疗(安慰剂+标准治疗方案),观察52周。主要观察终点是SLEDAI评分降低的程度和SLE首次复发时间。结果显示,Belimumab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SLEDAI评分平均降低分别为19.5%和17.2%,SLE首次复发平均时间分别为67天和83天。分层分析显示,在治疗24周~52周期间,Belimumab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首次SLE复发平均时间分别为154天和108天,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61)。同时,在血清抗体阳性的患者(抗核抗体滴度≥1:80和/或抗双链DNA抗体>30IU/ml)中,Belimumab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组(SLEDAI评分:
-28.8% vs -14.2%,P=0.0435);在医生的总体评分和短期SF36医生评分方面, Belimumab组也均有明显优势(-32.7% vs -10.7%;+3.0分vs +1.2分),且两组的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结论是,在改善症状和体征(SLEDAI评分)或延缓疾病复发方面,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单克隆抗体-Belimumab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活动性SLE的疗效与安慰剂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幸运的是,对于血清抗体阳性的活动性SLE患者,Belimumab联合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要显著优于单用标准治疗方案。目前,人类基因科学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正在开展一项大样本量的Ⅲ期临床试验,专门研究Belimumab治疗血清抗体阳性的活动性SLE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all'Era M认为,对比安慰剂组,Belimumab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合并血清抗体阳性的活动性SLE患者的疗效优势并不是非常显著。因此,即使Belimumab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并获得了FDA批准上市,但由于Belimumab仅对血清抗体阳性的,但没有明显器官损害的SLE患者有效,且疗效优势较小,将明显限制其临床适用范围。
三、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
B细胞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的合成、自身抗原的表达、T细胞的活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等。因此,B细胞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有效治疗SLE的靶点。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耗竭患者体内CD20阳性的B细胞。多个小样本量的非对照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能有效治疗SLE,并能减少合并激素用量。
美国的Merrill JT等组织了一项多中心(北美地区55个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Ⅱ/Ⅲ期临床试验(EXPLORER试验),以验证利妥昔单抗对中重度、活动性、肾外表现的SLE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Arthritis & Rheumatism 2010;62:222-233)。所有入组患者均为活动性SLE患者,其定义为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硫唑嘌呤、MMF或甲氨蝶呤)后,患者BILAG的A类评分≥1分(疾病活动度重度),或BILAG的B类评分≥2分(疾病活动度中度)。共有257例SLE患者按照2:1的方式,被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利妥昔单抗 1000mg静脉输注,分别在治疗1天、15天、168天和182天)和安慰剂组,观察52周。试验期间,所有患者可继续应用原免疫抑制剂,同时还需口服强的松(0.5mg/kg/d~1mg/kg/d)。主要终点是达到主要临床反应(定义为在治疗24周时,所有器官达到BILAG C类评分或者更佳,且在治疗1天~24周内没有发生一次严重的SLE复发;同时保持此反应直至治疗52周,且未发生一次中~重度的SLE复发)和部分反应的比例。结果发现,在所有的疗效终点方面(主要为基于BILAG评分的疗效反应率、或达到疗效反应的患者比例及时间等),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均没有显著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和安慰剂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9%和36.4%,主要表现为输液反应、心血管病变、胃肠道不适等,且试验组有4例患者死亡(2.4% vs 1.1%)。
该研究结论为,利妥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活动性肾外表现的SLE的疗效与安慰剂相当。
另外一项利妥昔单抗联合MMF治疗活动性LN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LUNAR试验)结果也在最近公布。2009年6月刊的《Nature Reviews of Nephrology》发表了一篇名为“LN试验以失望告终(Lupus nephritis trials end in disappointment)”的评论性文章(Nature Review Nephrol 2009;5:303)。作者在文中指出,近期公布的两项新型LN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一个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和阿贝西普(Abatacept)的临床Ⅲ期试验(LUNAR试验:利妥昔单抗应用于LN的诱导治疗;ASPEN试验:阿贝莫司应用于LN的维持治疗)结果都没有达到疗效终点,试验均被提前终止。
LUNAR试验共纳入144例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的LN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前12个月经肾活检证实为Ⅲ型或Ⅳ型LN,同时合并尿蛋白。患者被随机分为利妥昔单抗组(每6个月输注两个剂量的利妥昔单抗,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和MMF)和安慰剂组(糖皮质激素+MMF)。结果发现,在治疗52周时,利妥昔单抗组在主要疗效终点——临床肾脏反应率(定义为肾功能、尿沉渣和尿蛋白的改善)没有明显改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性差异。美国的Dall' Era M针对该试验指出,2006年和2007年的两项非对照试验已证实,利妥昔单抗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LN具有疗效的协同效应,所以LUNAR试验的对照药物设计就有问题,应该为环磷酰胺,而不是MMF。鉴于MMF和利妥昔单抗的多个Ⅲ期试验的失败,Dall' Era M认为MMF和利妥昔单抗均不是治疗SLE或LN的最佳选择用药。
四、CTLA4-Ig
阿贝西普(Abatacept)是一种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的免疫球蛋白,而CTLA4在Th细胞表面表达,主要负责传递抑制信号至T细胞。部分小样本量、非对照试验显示,阿贝西普可有效治疗活动性SLE患者。
2008年美国风湿病年会公布了一项阿贝西普治疗活动性SLE的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阿贝西普治疗SLE患者(伴有多关节炎、浆膜炎或盘状皮肤损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12个月。所有患者按照2: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阿贝西普(10mg/kg,分别在治疗第1天、15天和29天静脉输注,以后每四周一次)组或安慰剂组,同时合并应用强的松(在治疗1月内,以30mg/d或同等剂量给药,以后逐渐减量)。主要观察终点是治疗1年内,在开始减少激素用量后,SLE新复发患者(BILAG评分A或B)的比例;次要终点是治疗1年内BILAG评分,医生评定的复发率、患者汇报的预后指标、抗双链DNA(anti-dsDNA)和安全性。共纳入175例患者(阿贝西普组:118例;安慰剂组:57例)。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盘状红斑(34.3%)、多关节炎(54.3%)和浆膜炎(11.4%)。
结果发现,在治疗1年内,阿贝西普组的SLE复发率为79.7%(95%CI:72.4%~86.9%),安慰剂组82.5%(95%CI:72.6%~92.3%),而次要的BILAG评分两组基本相当。医生评定的复发率为,阿贝西普组63.6%,安慰剂组82.5%,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合并多关节炎的SLE患者亚组之间(57.1% vs 84.4%)。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90.9% vs 91.5%),但阿贝西普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19.8% vs 6.8%)。
该研究结论是,阿贝西普治疗中重度活动性SLE患者的疗效与安慰剂相当。
另一项研究阿贝西普维持缓解LN的临床试验(ASPEN试验)也在近期宣告失败。ASPEN试验目的是在治疗52周内,与安慰剂比较,评估静脉输注阿贝西普(每周300mg或900mg)是否能显著延缓LN患者的肾脏复发。该试验共有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203个试验中心参与,共入组943例LN患者。然而,因中期数据分析显示两组没有任何统计学差异,该试验被提前终止。
美国的Dall' Era分析认为,我们应该从这些阴性试验中吸取经验教训。首先,目前FDA还没有批准任何一个药物治疗SLE或LN,试验中安慰剂组的设计具有伦理学问题,同时很多LN试验的时间设计还太短,无法完全显示试验药物的疗效优势。其次,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SLE的指标(如SLEDAI和BILAG)还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能完全适用于各种临床类型的SLE患者人群。此外,我们既往对于SLE发病机制的某些认识或主观判断可能有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很多阴性的试验结果没有对外公布,可能会误导部分研究者的试验设计。很多临床试验的研究者本身接受药企各种形式的捐赠或资助,从而可能会导致研究者在某些方面出现主观判断的偏倚。最后,SLE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低,研究者在开展临床试验时应该谨慎地利用SLE患者资源,避免浪费。
五、结束语和展望
我们正处于寻找有效治疗SLE药物的十字路口。SLE疾病本身非常复杂,准确的临床试验设计很困难,而且SLE的市场相对较小,这些都会妨碍临床试验的进展。正像一位大师说的那样,“人类在登月的时候,至少还知道月亮在哪里。人类在研发一个新药(战胜某个疾病)时,有时候连目标也不知道。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人类飞向天空”。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有效治疗SLE的药物和方案。
(作者:王敏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