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氯沙坦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在临床使用多年并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但是目前尚缺乏其剂量与临床效果间的联系。既往临床经验认为,在安全范围内加大ARB的剂量有助于改善左心射血分数和心衰患者的预后。
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Marvin Konstam等人进行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高剂量氯沙坦对治疗心力衰竭更为有效。研究者给予患者高于日维持量3倍的剂量并与低剂量比较。3846位心衰II期至IV期的患者分别接受150mg/d或50mg/d氯沙坦的治疗,治疗时间为3年6个月。
筛选患者用氯沙坦12.5mg~25mg qd治疗2周,如患者能耐受,则随机分到氯沙坦大剂量组(n=1927)或小剂量组(n=1919),大剂量组氯沙坦从50mg/d开始,每周随访1次,渐加量至150mg/d;小剂量组氯沙坦从50mg/d开始,每周随访1次,加安慰剂。治疗随访平均4.7年,退组率分别为28.3%和27.3%,平均剂量分别为128.9mg/d和45.6mg/d。
两组基线特征相似:平均年龄64岁、男性占70%、高血压占60%、缺血性心脏病占64%、糖尿病占31%、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II-Ⅲ级占99%。大剂量组主要终点(死亡或心衰住院)发生率(11.1%)较小剂量组(12.4%)下降10%(HR=0.90,95%CI:0.82~0.99)(P=0.027);总死亡率(7.6% vs 8.2%)减少6%(P=0.24);因心衰住院患者(6.0% vs 7.0%)减少13%(P=0.025);因心血管病住院(11.5% vs 12.9%)减少11%(P=0.023);心血管死亡率(5.4% vs 5.9%)减少8%(P=0.20);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9.3% vs 10.7%)减少12%(P=0.011)。但大剂量组高血钾、低血压和肾脏损害发生率均高于低剂量组。亚组分组提示大剂量组对女性、HYHAⅢ-Ⅳ级、高血压患者未见明显益处;而对男性、NYHAⅠ-Ⅱ级、非高血压者、年龄<65岁、亚太人群的益处稍大些。研究者认为对于心衰伴有左心射血分数较低和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的患者,逐渐增加ARB剂量对临床预后是有改善作用的;氯沙坦150mg/d治疗可减少心衰患者的总死亡或心衰住院的风险;但要注意高血钾、低血压及肾损害不良反应。
结果表明,高剂量的氯沙坦较低剂量氯沙坦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在改善左心射血分数和对ACEI不耐受等方面有更好效果。但是研究同时发现,提高氯沙坦的剂量将增大少数病人发生血管性水肿的危险。研究者认为目前无法比较氯沙坦对ACEI耐受或不耐受的患者间的治疗效果,但结果提示对于那些对ACEI耐受的患者增大氯沙坦剂量似乎更为有利。(编译:李秋实)
参考文献:《Lancet》2009;374:184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