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0年2月号
医学进展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检测循环肿瘤细胞

作者:方笋

    肿瘤细胞可以自瘤体脱落并进入外周血中,形成循环的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后者是导致肿瘤转移、复发和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由日本学者下村修等人于1962年在一种名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的。在蓝色波长光线的激发下,GFP会发出绿色荧光。GFP是分子量较小的蛋白,易与其他的目标基因融合且不影响目标基因产物的空间构象和功能。GFP 与目标基因融合后将其标注为绿色,即可显示该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位置和量的变化,协助定量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探讨该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日本冈山大学的学者Toru Kojima等人将gfp基因导入腺病毒内,构建出带有人端粒酶逆转录启动子、端粒酶特异性的可复制腺病毒,即OBP-401,它可以携带gfp基因进入肿瘤细胞,启动病毒E1和gfp基因的表达,使受染细胞产生荧光而易于识别。由于GFP蛋白只能于肿瘤细胞中大量产生,在血液涂片上便可通过仪器观察到肿瘤细胞内强烈的荧光信号。

目前临床常用实时逆转录PCR、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CTCs,这些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预先对肿瘤细胞进行扩增,或是去除一些混杂的其他细胞,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但OBP-401感染肿瘤细胞的方法不需要上述处理步骤就可准确检测CTCs的水平。

    因此,在CTCs的快速检测和定量方面,以GFP为基础的荧光成像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的肿瘤治疗过程中,该方法有望成为评估肿瘤对治疗反应性的敏感指标,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的情况下。(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9;119:3172-3181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