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进展
2010年2月号
医学进展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静脉给药并不提高短期生存率

作者:李晓晨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通常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药物,静脉给药也是加强心脏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指导原则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尚缺少证据支持静脉给药对于ACLS有效。

    为了确定ACLS方案去除静脉给药是否能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挪威科学家研究了奥斯陆急诊医疗体系在医院外对成人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研究共纳入851位患者,其中对418人进行ACLS方案的同时静脉给药(静脉组),另外433人仅给予加强心脏支持(非静脉组),非静脉组的患者一旦恢复自主循环则在5分钟之内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药物。主要评价指标是出院时的生存率。次要评价指标为1年生存率、神经系统指标较好的生存率、恢复自主循环入院率以及心肺复苏的质量。

    结果显示,静脉组出院时生存率为10.5%,非静脉组为9.2%(P=0.61);神经学指标良好的存活率分别为9.8%和8.1%(P=0.45);静脉组短期生存率显著高于非静脉组,两组分别有40%与25%的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P<0.001),两组入院率分别为43%与29%(P<0.001),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分别为30%与20%(P=0.002)。医院治疗包括低温治疗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等两组无差异。两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原因无差异,多数死亡原因是由于脑损伤。根据患者初始的心脏节律分为两个亚群: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及非电休克节律(心搏暂停或无脉性电活动)。对初始节律为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亚群的患者来说,静脉组与非静脉组短期及长期结果无差异;对初始节律为非电休克节律亚群来说,静脉组恢复自主循环的比例为非静脉组的3倍(P<0.001),但是非静脉组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出院时生存率为静脉组的3倍(P=0.07),因此两组长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静脉组和非静脉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10%和8%(P=0.53)。

    研究提示,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与非静脉组相比,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可显著提高短期生存率,但出院时生存率、心肺复苏质量及长期生存率无显著改善。(编译:李晓晨)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9;302:2222-2229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